“绿色邯郸” 呼之欲出

2021-01-06分类:法治在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提出,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河北省邯郸市清醒地认识到,“高碳模式”已亮起“红灯”,谋求低碳发展势在必行。“十二五”期间,邯郸市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攻坚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一个“绿色邯郸”!
      站在新的起点上,邯郸市在“转”字上破题,在“变”字中找旋律,用绿色诠释“新”的内涵,正在走一条绿色复苏的和谐发展之路。

      绘就绿色“路线图”
      邯郸市是传统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粗放、落后、资源依赖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使经济稳步增长,但也戴上了沉重的“黑”帽。冶金、电力、煤炭、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产业产值比重超过70%。
      随着城市建筑和交通领域用能不断增长,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每年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城市化推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带来了对钢材、铝材、水泥、玻璃等建材高耗能产业的巨大刚性需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碳足迹”加重现象越来越明显。
      “十一五”期间,邯郸市先后实施了370个重点污染治理工程项目,连续3年实施节能减排“雷霆行动”,累计投入资金66.4亿元,共减少烟(粉)尘排放4.6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2.29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6.49万吨。
      “十一五”以来,邯郸市在污染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资源、能源型的重工业城市,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压力十分沉重。
      如今,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指导思想。邯郸市委书记郭大建多次强调,绿色是一个城市永恒的建设理念,坚持在绿色发展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自觉做到钢铁产能一斤不增、“两高一资”项目一个不上、低效益投资寸土不占、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打造绿色邯郸、生态邯郸、低碳邯郸。
      “建设绿色邯郸”,邯郸市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其放在一个单独章节,着力突出。
      “十二五”期间,邯郸市将全力提速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在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打造具有邯郸特色的蓝天景、碧水网、森林城。

      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并重
      邯郸市传统产业以冶金、煤炭、电力、建材以及机械制造业为主导,钢铁、重化工业既是纳税大户,又是能耗和排污大户,而且不少企业分布在市区附近,多年来市民饱受污染之苦。
      城市要低碳,产业要先行。邯郸市克服财力不足、搬迁难度大等困难,实施了化工产业退城进郊战略,并着力强化产业平台、重大项目、主导产品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推动各类产业聚集区向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全市着力打造24个产业集聚区,加快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激活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着力打造实力强劲、活力尽现、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其中,冀南新区、邯钢工业区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聚集区,邯郸县户村工业区、武安南洺河冶金工业园、永年工业聚集区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聚集区。
      ——冀南新区:总面积6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5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一大主导产业、两大辅助产业”,完善“一区六园”布局,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四省交界区域最大的现代物流枢纽、产业与生态相融合示范区,打造继曹妃甸、渤海新区之后的全省第三大经济增长极。
      ——邯钢工业区:规划建设面积23.9平方公里,完成投资313亿元,形成1200万吨铁、1300万吨钢产能,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融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综合物流、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保为一体,建设内陆型钢铁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区,打造国家级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3.5平方公里,完成投资30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形成以新材料、装备制造、白色家电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中心,建成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
      ——广府生态文化园区:总面积42.5平方公里,远期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高标准做好规划、招商和开发工作,建设集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养生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十二五”末,年接待游客将达200万人次,建成北国城池生态、湿地生态、太极文化生态相聚合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漳河生态科技园区:规划总面积70平方公里,整合包装生态环境,建设总投资90亿元的漳河旅游度假区。近期实施总投资31亿元的18个基础设施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十二五”末,主营业务收入预计60亿元,建成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城、文化城、科技城和都市休闲港。

      “低碳城市”实践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后,“低碳”一词迅速窜红,不仅已成为节能减排的热门词汇,而且也把每一个人卷入了这场“绿色浪潮”。
      只有发展和推广应用绿色能源与技术才是走向低碳生活的可行途径。“十二五”期间,邯郸市将坚持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与发展低碳产业并重,建立完善低碳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实践低碳理念,推动城市低碳发展。
      推广低碳建筑,积极研究开发、引进适合自己特色的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和管理技术,建立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大力发展低成本绿色建筑技术。“十二五”末,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全面进入低碳城市生态运营阶段。
      发展低碳产业,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步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积极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制造业和低碳服务业,促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发展,逐步扩大低碳产业产值规模,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建设低碳园区,以既有省级产业聚集区和新建市级产业聚集区为主体,建设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引进低碳项目,重点研发生产低碳产品,实行低碳标准专项考核。在主城区打造“零排放”绿色中央商务区。
      推进低碳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和强制交易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市场资源配置,推进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效机制。对煤炭、炼焦、化工、钢铁等行业新建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000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的,必须通过交易取得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对列入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新上项目又未取得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的,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
      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倡导在日常生活中过低碳生活;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少用一次性制品,如木筷、纸杯、纸巾、塑料袋等;减少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料;使用节能电器,适度使用空调;徒步或骑自行车上班或乘公交车,为节能减排出力;使用电子文档,不用纸张或少用纸张;多植树,爱护森林。
      倡导低碳生活,开展以“全民低碳”为主题的低碳机关、低碳校园、低碳农村、低碳家庭、低碳企业、低碳社区创建活动,设立10个低碳工厂、10个低碳宾馆(酒店)、10个低碳商场(超市),试点100个低碳农村、10条低碳公交线路,新增100辆低碳公交车、1000辆低碳出租车、1000辆免费租用自行车,并在全市范围内评选100个低碳家庭。率先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推广使用低碳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倡导和鼓励低碳消费。加大公交投入,密集公交班次和站点,鼓励选择公交方式出行。加快推广使用节能车辆,在公交车和公务车领域率先普及新能源汽车。

      强力攻坚节能减排
      经过不懈努力,邯郸市“十一五” 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市可以“松口气”了。“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邯郸市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和污染排放量较大,将更加注重绿色增长、低碳发展,做到钢铁产能一斤不增、“两高一资”项目一个不上、低效益投资一寸土地不占、淘汰落后产能一招不让,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确保实现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再淘汰落后产能炼铁500万吨、炼钢500万吨、炼焦500万吨、水泥500万吨、发电100万千瓦、印染1亿米、造纸10万吨。将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每年向社会公告重点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落后工艺设备和淘汰时限,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实施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冶金、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积极开展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引导企业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降耗。严格落实能评制度,对“两高一资”、能耗高于全市控制指标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备案。大力培育壮大低耗能、低排放产业。支持钢铁等高耗能行业重点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推动全市工业企业节能技改。鼓励企业积极采取内部对标、竞争性对标和同业对标等方式,分行业树立标杆,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建立对标核查制度,把对标行动开展情况纳入节能监察和环境监察的重要内容。督导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对积极开展对标且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要素供应等方面优先支持;对不参加对标行动或措施不力、进展不快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
      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健全部门联合把关机制,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源头控制,严防新污染源产生。积极开展规划环评,推动产业入园进区,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优化工业布局,实行污染集中控制。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3+3+3”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实施产业升级改造,坚决淘汰冶金、电力、建材、焦化等行业落后产能,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推进武安、涉县、大名、峰峰、磁县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双超双有企业和重点行业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深化重点行业工程减排。加强造纸、淀粉制造、屠宰及肉类加工、化工、医药、氮肥、白酒等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抓好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和提标升级改造工程,并增加脱氮除磷设施,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在稳定运行的同时,提高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和污泥处置率。电力行业实施脱硫设施更新改造,全部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同时建设烟气脱硝装置。冶金行业加快烧结机、球团设备脱硫设施建设,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进行脱硫设施升级改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十二五”期间,邯郸市将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走更加强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2011年4月6日,邯郸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工作全面启动,拉开了邯郸市加强大气环境治理的序幕。“十二五”期间,以控制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粉尘排放为重点,综合整治大气环境污染。重点加强建筑、拆迁、道路施工、车辆运输、道路清扫等城市扬尘防治。继续狠抓“三无街道”建设,全市主要街道实现无原煤散烧、无油烟无组织排放、居民楼下无饮食摊点的三无目标。严格建设项目管理,限期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和设备。重点开展火电行业和机动车氮氧化物防治,减少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主城区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稳定保持在320天以上。
      创建安静小区。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及时解决噪声扰民问题。严格施工噪声排放申报管理,依法限制作业时间,限制在敏感区内夜间进行有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关停、搬迁和治理一批噪声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确保厂界噪声达标。严格实施机动车禁鸣、限行、限速,对敏感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认真落实声环境功能区划,在市区和县城创建安静小区,不断改善声环境质量,努力建设安静舒适的城居环境。
      加强水环境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增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功能,提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种主要污染物处理效率,到2015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浓度均达到一级A标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工业点源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削减生活、工业及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合理调配水量,确保生态水网用水安全。继续在滏阳河、洺河、漳河、老漳河、留垒河等河流的跨界断面实行水质目标考核,严格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健全生态环境建设政策体系。将生态环境建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环保治理不达标的县、区(市)实行“一票否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排污超过规定值的县、区(市)政府通过财政扣缴生态补偿金,专项用于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建立污染监控机制,向重污染行业、企业、污水处理厂、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派驻环境监督员,建立污染监控平台,实行全程监控。规范县城聚居区和县级以上产业聚集区污水和垃圾处埋“两场”运行。鼓励发展环保产业,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

      打造“森林”邯郸
      以前,衡量现代城市繁荣和文明的标志是“高楼”和“烟囱”。随着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现代“城市病”日益严重,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在,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是有没有足够的森林储备,是不是符合低碳化的绿色运行要求,是否宜居宜行。
      “十二五”期间,邯郸市将把“森林”作为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大要素,全力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努力实现城市从“园林化”到“森林化”的深刻转型,为城市低碳发展构建有效的“碳汇”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2.66%和50%以上。
      加强森林公园和园林式城镇建设,把培育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全面实施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提高全域和城市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碳汇能力。
      “十二五”期间,围绕实现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和比较健全的保障体系,重点完成“9636”任务目标,即:实施9大林业生态工程,抓好6大林业产业发展,做好3个基础设施保障,推进6类建设项目。
      太行山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涉及6个县(市)区,“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绿化112.8万亩,构筑成邯郸市西部生态林的第一道绿色屏障。
      浅山丘陵区绿化工程。在主城区西部浅山丘陵区,北以紫山主峰、南以北响堂为界,即紫山、鼓山绿化带,建成南北长22公里、宽1500-2500米的生态防护林带,构建邯郸市主城区生态屏障。
      平原绿化工程。以农田防护林带建设为重点内容,通过继续加快黄河故道综合治理、农林间作、村镇绿化的建设,开展退化林带修复和中幼龄林带抚育建设。以临漳县等9个县为主要区域,计划五年间完成平原沙化土地造林5.2万亩。逐步改善黄河故道生态环境,增加平原森林资源,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构建绿色林带保护屏障。
      城镇绿化工程。在市建成区(包括郊区)和15个县级城镇的建成区,绿化面积18.04万亩。努力构建绿量充足、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康乐休闲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
      新农村绿化工程。重点抓好1000个示范村的绿化,将村屯所有路、河、渠、庭院、闲置空地统一规划,按规划施工,村庄四周所有闲散土地全部绿化。按照“道路有绿带、街心有绿地,广场有绿荫、庭院有花果”的“四有标准”,积极种植各种适宜的乔、灌、花、果,达到绿化、美化、净化目标,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进入关键之年

下一篇:豫光“水文化”不仅仅是责任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371-65718518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