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新区加快建设内陆开发高地 造中原经济区

2021-01-06分类:法治在线

         以国际化的视野胸怀百年的气魄实现更高起点之上更好发展

  日出东方,霞光似火。新的希望照耀中原,一座崛起的魅力新城日益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这就是郑州新区。

  乘借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承载亿万中原人的光荣和梦想郑州新区,被赋予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的神圣使命,正在成为郑州都市区的核心增长极,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

成立3年来,郑州新区坚持“三化”协调发展,突出产业支撑、以产带城、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31亿元,同比增长23.9%,3年年均增长19.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1亿元,同比增长35.2%,3年累计完成投资1680亿元,年均增长3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4亿元,同比增长54.5%,3年年均增长31.5%;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33.4亿元,同比增长5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亿元,同比增长19.5%,3年年均增长17.1%;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8.3%,3年年均增长44.0%;出口总额完成63.3亿美元,同比增长681.4%,3年年均增长155.4%;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55.8亿元,同比增长41.4%,3年年均增长31.5%。

  5月18日,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到郑州新区调研城市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时指出,郑州新区要提高站位,优化规划,实现更高起点上更好发展。要以国际化的视野、胸怀百年的气魄,优化郑州新区的规划,组团功能定位、城市形态设计和项目引进入驻都要站在这个高度进行谋划,为实现更好更高起点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

  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郑州新区西接郑州中心城区、东临开封、北依黄河、南至郑州国际机场,包含郑东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沙园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等,规划面积约1840平方公里。

  2002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构想,把郑州、开封两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先导区和核心层,优先推动两市一体化发展。2009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依托郑汴一体化区域,规划建设郑汴新区,形成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郑汴新区规划面积约2127平方公里,包括郑州新区和开封新区两个部分。其中郑州新区作为郑汴新区的主要空间区域和发展重心,占郑汴新区规划面积的87%。

  2009年7月18日,郑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成立,从此掀开了郑州新区开发建设的大幕。

  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形成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

  2012年2月5日,《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通过实施,明确将郑州新区打造成郑州都市区的核心增长极,要求到2020年新区经济总量要占到整个郑州市的30%,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

  要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发挥六个重要作用。郑州新区迅速行动,只争朝夕第一,以产业发展为重,将郑州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第二,以复合发展为路,继续遵循“三化”协调发展的理念建设郑州新区,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三化”协调发展中发挥先导示范作用。第三,以高端集聚为先,吸引各类高端要素聚集,力争在局部区域、部分领域、特定产业形成全国影响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高地。第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通过金融、物流、文化等服务,有效带动产业上下游和周边地区发展,打造区域服务中心,带动中原经济区整体发展。第五,以生态发展为本,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将现代农业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完善的生态体系为鲜明特色,为中原经济区其他区域建设提供示范。第六,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积极探索新举措,抓好耕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进行示范。

  今年1至5月,郑州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90亿元,增长9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10亿元,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亿元,增长35%左右;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76亿元,增长2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0.7亿元,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亿美元,增长45%左右;出口完成65亿美元,增长15倍左右。

  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提高站位,优化规划,郑州新区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及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明晰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将重点发展金融、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四类主导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聚核心增长能力。

  制定《郑州新区主导产业准入标准及项目入驻审核程序》,对项目实施主体应具备的资质、在行业中的排名等项指标,以及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产出效益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条件,利用规划布局、良好政策、最佳环境,吸引最优质的产业和项目入驻。

  金融业:主要在郑东新区形成“两圆一带一方块”的产业布局。“两圆一带”即在郑东新区CBD和龙湖CBD,以及运河两侧,形成金融总部集聚区。重点引进国内金融机构、省内企业总部、央企区域总部、外资金融机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部、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中心;“一方块”即在新郑州东站东广场南侧原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及周边地区形成金融后台服务园区,统一规划布局金融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呼叫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外包服务,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经开区、国际物流园区、中牟县,规划面积218.5平方公里。总体呈现“一带·两翼·三组团·四通道·六功能区”的发展格局。“一带”指沿G107新线两侧布局物流仓储、汽车展览商贸、汽车文化等服务性产业,形成现代汽车服务业产业带;“两翼”,在现代汽车服务产业带东侧和西侧形成从南到北的工业发展翼,成为汽车城发展的原动力;“三组团”以京港澳高速和G107新线为界,从东到西形成中牟组团、国际物流园区组团和经开区组团三大组团;“四通道”依托京港澳高速、G107新线两条纵向和南三环延长线、郑民高速两条横向运输通道,为汽车城快速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六功能区”即核心区、生产制造区、商住生活区、汽车展览商贸服务区、汽车仓储物流区、汽车文化绿廊六大功能区,具备生产制造、研发与创新、教育与培训、仓储物流、居住生活、办公与商贸、汽车文化与休闲娱乐八大功能。

  现代物流业:主要布局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规划面积约86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以河南(郑州)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为核心区和起步区的智慧物流新城建设。国际物流园区将按照“运用现代技术、培育高端产业、实现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通过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内集外输、外进内疏”的物流大循环系统,逐步搭建服务中原经济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内陆地区现代物流业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国际无水港,成为产流互动、产城互融、宜业宜居的“智慧物流新城”。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主要分布在白沙园区,以白沙组团和绿博组团为主。白沙组团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行政服务区、公共文化示范区、高端总部基地;绿博组团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和高端商务区。按照“同步推进,整体开发”的原则,重点加快公共文化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博览贸易区、时尚文化体验区、河南文化传承创新区、文化旅游服务区等功能区建设,争取进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行列。

  发挥重大项目龙头带动作用

  今年,郑州新区范围内共有省重点项目162个,占全省的19.4%;市重点项目60个,占全市的26.3%。1至4月,新区的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26.1亿元和68.8亿元,分别占到全市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的39.2%、全市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的48.4%。截至4月底,新区范围内正在施工的项目达到39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8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6个,37个为省重点项目。郑州新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打造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

  郑东新区金融业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15家。郑州龙湖金融中心将建设成为立足郑州、服务中原、影响全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全球金融服务网络的重要节点。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已签约入驻物流项目12个,工业项目12个,已开工建设项目9个。签约的物流项目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4个,分别是丰树物流、安得物流、日通物流、嘉里物流。亚洲最大的物流地产服务商普洛斯物流、全球第二大物流及工业地产开发商澳大利亚嘉民集团等也签约入驻。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物流园区、中牟县已入驻郑州日产、海马汽车、东风日产、宇通重工、宇通专业车等整车、改装车企业,以及日产发动机、日本优尼冲压、信昌汽车部件、日新精工等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规划近期2011—2015年,形成汽车产业集聚,产能达到150万辆,产量100万辆;中期2016—2020年,充分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产能达到260万辆,产量200万辆;远期2021—2030年,全面提高汽车产业水平,实现综合发展,达到产能300万辆,产量270万辆。

  白沙园区已入驻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绿博园、环球美食城、西海岸文化乐园等旅游休闲类项目,中原文化艺术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等人才培养类项目,河南省图书馆、河南博物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类项目。计划到2015年进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行列,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具备较强的国内外竞争力。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随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重量级”大项目的落地生根,郑州新区必将以新的雄姿起舞中原,辉映神州!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豫光“水文化”不仅仅是责任

下一篇:保护文化遗产:让明天少一点遗憾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371-65718518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