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三化”协调看河南之一 中原崛起的新路径
丰收时节,中原大地麦浪飘香,农业机械纵横田间,忙碌的人们正在收获喜悦,播种希望。连日来,记者在河南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城乡处处涌动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活力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强劲释放。科学发展、务实创新,使河南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新路子。
(一)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大粮仓”。农业是河南的“强项”,也造成了“弱势”——“三农”问题突出是影响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影响“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则是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逐年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大生产迫切需要整合土地资源。农业的提质增效,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渴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然而,全省的4.7万个村庄没有基础配套设施,缺少公共服务,农民长期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废弃宅基地和“空心村”的出现,造成了大量土地闲置。
按照传统的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有赖于工业化的支撑,离开工业的反哺与拉动,农业的现代化也难以实现。
但现实是,河南工业反哺能力不足、拉动能力有限;河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多百分点,城市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工业要发展需要土地,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土地。要是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就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国家规划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河南要贡献七分之一的增产份额。也就是说,10年之内每年都要增产近20亿斤。要保粮增收,耕地“红线”哪能碰?
矛盾摆在面前,交织叠加,绕不开、放不下、等不了。
为了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一个个难题,河南立足省情,不懈探索。从“八五”到“十二五”,从“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再到“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不同时期的实践,推动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逐步由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成长为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
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任务就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二)
河南经过探索,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记者在新乡市看到,许多农民已经住进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都毗邻产业集聚区,交通便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辉县市的裴寨社区后面的一大片土地是以前的裴寨村,通过宅基地整理,节约出600亩土地用于新兴产业发展。在长垣县常村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流转土地上发展高效农业,农民既可获得每年每亩1300斤小麦的收益,又可到企业打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在整个新乡市,已有近3万亩旧村宅基地实现复耕,向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集中。
在舞钢市枣林镇枣园社区,55岁的村民李凤山告诉记者,他家宅基地上的旧房,比新社区的二层小楼可差远了。他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后,不但有土地上的固定收益,每天还能到社区后面的面粉厂里打工,“能住在‘农庄’里挣工资,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提到的面粉厂,就是依托小麦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利用流转出来的土地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河南的新型城镇化,新在把农村农民涵盖进来,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构建了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它改变了以往就城镇化而城镇化、就工业化而工业化、就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做法,真正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协调发展。特别是他们确立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了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突出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这种新型城镇化就像一座桥,贯通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
距离沁阳市20公里外,太行山前有片扇形坡地,在过去荒草乱石上建起的沁北产业集聚区成了小城市。这个集聚区既承接了闲置土地,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还吸引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产业集聚区汇拢。产业区内,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丹说,进了产业集聚区,政府有扶持,土地有保证,服务有配套,发展有空间,农民就业有出路。
这样的产业集聚区,河南有180个,吸纳了262万人就业、其中农业户口176万人,大部分来自省内,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2465万,省内转移就业的人数首次超过省外。
经过两年来的奋斗,在确保了两个“不牺牲”的前提下,河南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2011年底达到40.6%。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破解“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三)
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迈出了坚实脚步,他们仍在进一步探索——
协调发展的认识还需深化。要让更多的干部群众认识到,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
还有不少制度难题待解。如何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如何保护农民合法财产权,使农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受益,这都需要进一步破解。
工业硬实力不足,对“三化”协调主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
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河南已是遍地开花,但每年从财政得到的资金只有10亿元。与资金不足相对应,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完善。尽管各地都在规划医院、学校、幼儿园、邮局、银行、电信等服务机构进社区,但还难以满足居民需要……
务实河南,任重道远。中原大地,崛起在望!(经济日报 记者 郑庆东 孙世芳 党涤寰 朱磊)(摘自2012年6月9日《经济日报》)
下一篇:我国地方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及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