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郑州的“楼咖”日子不好过 该何去何从?
国贸中心A座,两家咖啡馆紧挨在一起
本台消息 据河南商报报道曾在郑州名噪一时的写字楼咖啡馆阿布阿布,已人去屋空
小武决定走了。
从国贸A座20楼的落地窗望出去,是正在建地铁线的花园路,以及堵得一塌糊涂的车水马龙。
2009年,他将阿布阿布咖啡馆开进了国贸写字楼,成为郑州第一批“楼咖”引领者。这栋楼里,高峰期时曾有20多家咖啡馆并存,如今正常运转的没几家,能赚钱的屈指可数。
小武为何要选择撤离?郑州目前写字楼咖啡馆的生存状况如何?
【一个“伤心的决定”】
国贸第一家“楼咖”
决定离开写字楼
“我不得不宣布一个伤心的决定。”
3月21日,小武在阿布阿布咖啡馆的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了一条消息,宣布咖啡馆告别国贸中心A座2003室,自3月28日起暂停营业。
阿布阿布成立于2009年,当时“楼咖”尚未兴起,如今咖啡馆扎堆的国贸A座,当时也鲜少有“楼中店”。
作为第一家开进国贸的咖啡馆,小武坚持了6年,6年间,他看了不少楼上楼下咖啡馆的生生死死。
其实在2014年,小武就想过要搬家,一方面是水涨船高的房租压力,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定位和“楼咖”越来越远。
3月26日,阿布阿布“毕业大趴”结束,店里面堆起来打包的箱子,店员开始拆卸咖啡机,小武也安排好了关店之后四处走走的行程。
“我追求产品,而‘楼咖’制胜的关键是环境和服务。”小武说,随着街边店越来越多,“楼咖”的地域优势不明显,另外一方面,和一线城市相比,郑州白领的消费能力并不强。
“今天的离去不是逃离,我会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重新开始。”小武说,再次创业他还会开咖啡馆,但是不会选择“楼咖”,而会开临街店,他希望让更多人喝到专业的咖啡。
然而,临街店的竞争更为激烈,“我开临街店,是带着几千顾客、带着‘光环’去的,不是跟他们‘贴身肉搏’,我不担心。”
【一个无奈的状态】
高峰期时开了20多家
“真正赚钱的也就三四家”
开在阿布阿布楼下的宽咖啡,是国贸A座里面少数能坚持到3年的咖啡馆。
和小武一样,宽咖啡的老板郭中杰,也在这几年里看过不少转让或者关门的店。
“高峰期的时候,这一栋楼里面,咖啡馆开了有20多家,现在能正常运转的没几家。”郭中杰说。目前,他转战北京,开起一家临街咖啡馆,精力往郑州这家店放得少了些,店里的生意也下降了不少,“除了刚开店那半年是亏损,从2013年到2015年,中间一直是盈利的,但是从去年9月份开始,店里生意开始下降了。”
在国贸A座的楼里走一圈,能看到大象去旅行、好久不见咖啡馆、宽咖啡馆、醉·猫咖啡等诸多写字楼咖啡馆。
其中,20楼的阿布阿布挂出了停业通知,21楼也有一家挂出了转让的招牌。
仔细数数,在楼下的水牌上能看到的咖啡馆名字,不超过十个。
“这中间有已经走了,还没来得及撤掉水牌的,也有新开的还没来得及挂上去的。”小武说,有些店开了不到一年就转让三四次。
阿布阿布楼上的醉·猫咖啡,从2013年一直开到了现在,和小武一样,开店的也是一对夫妻。
“现在楼里面正常运转的咖啡馆没几家,好多时开时不开的,这些年算下来,真正赚钱的也就三四家。”醉·猫咖啡店的老板张先生说。
【一个现实的压力】
咖啡馆贩卖的不是梦想
而是生活和生意
提到咖啡馆的盈利问题,张先生说自己没太算过。不过,三年下来倒是没赔。和郭中杰一样,他也逐渐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成本压力。
“‘楼咖’的顾客群体和工作人员都是年轻人,这些人流失很快。”张先生算了一笔账,“醉·猫”头两年开店时,每个服务员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就够,现在得3000多元,室内面积大概60平方米,每月房租6000多元,因为夫妻俩都有本职工作,不能常常在店里,至少得招两三个员工,“再加上物料成本、养猫成本,(月)成本在1.8万元到2万元。”如果想要收支平衡,那每个月营收至少要在2万元。
由于追求品质,小武的咖啡馆成本更高,“一台咖啡机就要好几万。”
“想要赚钱,就别开咖啡馆了。”在采访中,多位“楼咖”的老板表达了这一观点。
然而,依然不断有人跳进来,大多源于“开一个咖啡馆”是很多文艺青年的梦想,然而咖啡馆贩卖的不只是梦想,更多的是琐碎的生活。
小武回想了下,开店6年来,几乎没有一天是能够端着一杯咖啡,坐在窗前什么都不想的。
“每天都有各种琐碎的事情压在头上,这是一门生意,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不是闹着玩的。”有人来问小武,“我有10万块钱,开个咖啡馆怎么样?”小武的回答是:“玩去吧。”
在他看来,真的想要做好这门生意,没有30万元就别考虑进来。
【行业洗牌】
多方冲击“楼咖”日子不好过
另一个“楼咖”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来自国际连锁品牌及临街咖啡店的冲击。这几年,郑州的咖啡产业迈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尤其是最近两年,带着“韩国”字眼的漫咖啡、咖啡陪你、动物园咖啡大批进驻,临街咖啡店越来越多。
由于具有品牌优势,少有咖啡馆能与之抗衡。“以前‘楼咖’是新潮,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方便,选择临街的有品牌的店铺。”张先生分析,年轻人的体量就这么多,被分流之后,“楼咖”的日子并不好过。
和一线城市比,郑州白领的消费能力并不强,“不要过高地估计文艺青年的消费能力,不会常常来消费30多元一杯的咖啡。”
其实,“楼咖”大多是以各个主题立足的“独立咖啡馆”,目前,郑州市场上的独立咖啡馆并不少。
“特色才是生存之道”
多位受访者表示,倒下的多是“玩票的”,不管什么时候,“楼咖”都会存在,“写字楼越来越多,‘楼咖’就会越来越多。”
但是,市场的洗牌也正在进行。
由于针对的是小众市场,咖啡馆的特色尤为重要,如“醉·猫”以猫为主题,“猫奴”们有很高忠诚度,“宽咖啡”则以活动制胜,各类单身派对,为店里带来不少客流。
“但是活动也有局限性,一旦活动停止,生意就受影响。”郭中杰说。
小武则认为,“楼咖”现在“越走越窄”,“写字楼里,环境是先天优势,‘楼咖’老板也要转型,产品、运营、服务都得做好,有特色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