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楷模,历史的丰碑!—清明之际,纪念开国上将——陈再道
陈再道将军简介
陈再道(1909.1.24—1993.4.6),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新村程家冲人。 3岁时,父亲程源瀛因痨病去世,姐姐和母亲离世后,17岁的陈再道独身一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由于报名时“程”误写为“陈”,就改叫陈再道。
1926年起先后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9月参加大别山南麓秋收暴动和黄麻起义。随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同年夏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排长、连长,第4军11师32团3营营长, 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陈再道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师三团排长、连长,十一师十二团营长,十一师十一团团长,屡立战功。
1932年冬任红4军11师第31团团长、师长。长征中,入红军大学学习,任红4军副军长。到达陕北后,任军长。 1935年,率部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强渡嘉陵江。同年任红4军副军长、军长。1936年10月,陈再道率红四军一部西渡黄河,重创胡宗南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参与指挥七亘村、黄崖底和长生口等战斗,初步取得了对日作战经验。
1938年1月,陈再道任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率部越过日军戒备森严的平汉铁路,协助冀南区党委建立20多个县抗日政权,部队也由500人发展到1万余人。 1940年5月任冀南军区司令员,率部队10个团参加百团大战,歼敌2000多人。
1943年10月进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 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冀南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司令员兼冀南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 1945年9月,率冀南纵队6500余人参加上党战役、邯郸战役。 1946年9月率2纵参加巨野战役, 1947年7月,陈再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后指挥7个旅,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继而进军大别山。在淮海战役中,先后参加了堵截合围黄维兵团、阻击李延年兵团的任务,有力地保证了在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作战的顺利进行,为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9年2月陈再道任河南军区司令员。 建国后 1950年共剿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土匪及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勇十余万,稳定了中原局势。历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兼湖北省军区司令员。
1972年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顾问,铁道兵司令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77年9月至1983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 1993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葬于麻城烈士陵园。
陈再道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毛主席评价:“一员战将”,“打仗很勇敢”,“真不简单”。 人民日报发文评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斗岁月中,再道同志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之一,就是那种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奋不顾身,蹈险履难,铁骨铮铮,顽强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再道同志是从长期中国革命战争中拚杀出来的一员战将,智勇兼备,鸷而无敌,具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再道同志党性坚强,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陈再道不仅是我们程氏家族值得敬仰的副国级上将,也是我们家族家教、祖训的践行者,更是我们程氏家族的楷模!历史的丰碑!
因此,在清明节这个特别日子里,让我们华夏儿女以敬仰之心,向一生为解放献身的革命英雄、家族的楷模—陈再道将军学习、致敬!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