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男校女校:男老师掉“女儿国”上讲台发蒙
女中的校园里
男中的教室里
本台消息 据大河报报道□记者王灿谭萍王迎节文许俊文摄影
核心提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性别模糊地带,有意无意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父亲又是母亲,既是兄长又是姐妹,既是亲人又是朋友……他们就是男校女校的老师。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大河报记者带你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
看看什么叫清一色
他带的50个“兵”都是“清一色”小伙
“弄不好,课堂成了‘茶馆’”,为管理,他和学生“约定”:大家在一起都是兄弟
“向右看齐!”“立正!”“稍息!”9月7日上午9点20分,一声声组队命令,在郑州航空港育人国际学校校园里响起。这是我省目前唯一一所男子学校,对清一色的男生正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今年7月,这所男校正式招生,第一年招收初一、高一共计50名男生。作为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刘时诚可谓这群孩子的首任“教官”。此刻的集合是为了让男孩们“整理内务”。
“管理这群男孩,更像是带兵,可能刚开始他们不太适应,但将来就能体会到这样规定的好处。因为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自律,也让他们从小就具有军人一样的阳刚。”刘时诚说。
对于全是男生的课堂,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弄不好,就成了‘茶馆’。”
在实战中,刘时诚积累了不少经验。他知道,教育男孩,不能“硬着来”,要侧面出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为更好地管理,刘时诚跟同学们“约定”:大家在一起都是兄弟,兄弟之间就要互帮、互助。他带领的初一班级共有20人,但没有固定的班长,每周都会有一个孩子担任该职务。要想管理跟自己差不多的兄弟,彼此之间就得互相理解、支持。
“或许,男孩儿从懂事起就很能明白什么叫做兄弟情,所以他们在一起的这两个月很团结。”
身兼数职,他既是老师还是“内务长”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门艺术课程、选择一个体育项目
当好一个男校的老师,不仅要有阳刚的一面,似女性细心呵护的一面也不能缺少。
“把衬衣都掖进裤子里,耷拉在外面多难看啊!”内务整理完毕后,面对集结在一起的50个大男生,执行校长兼社会研究基础课老师张喆把话重复了几遍。
而张喆自己,衣着整洁、干净,说话有条不紊、彬彬有礼。在他看来,男校不仅仅要增强学生们的体魄和阳刚之气,还得培养他们的绅士气质,教会他们有修养、具备社会责任感。
除了外表,张喆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内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门艺术课程。
为强健体魄,学校格外重视体育课程,要求孩子们必须选择一个体育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网球、健身等。
掉进“女儿国”的男老师
第一次上讲台“蒙”了——台下找不到一个男生身影
9月8日下午,在郑州外国语女子中学,26岁的吴迪正在上书法课,台下是几十名清一色的女初中生。
而这所学校包括高中在内的其他班级500余名成员,也都隶属于“女儿国”。
吴迪是这所学校中为数不多的男老师中的一员。4年前,成为一名女校的老师,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毕业后我在网上看到学校的招聘信息,没想那么多,就直接应聘了。”吴迪回忆,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彻底“蒙”了——台下竟然找不到一个男生身影。
问了同事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掉进了“女儿国”,不过因为身处教师世家,爷爷、外婆、父亲、婶子都是老师,所以大家觉得这个“美丽的误会”也不错——在哪都能实现价值,所以吴迪开
始了新鲜挑战的生活。
被学生们喊做“吴爸爸”、“吴爷爷”的他坦言自己虽为男性,但该有的细心和体贴却不少。怕学生生病半夜不好去医院,他彻夜在办公室候着;班后面书柜里,会常年放着板蓝根、创可贴、碘酒这类东西,少了哪些他及时补上……吴迪觉得,在纯女性化的环境中,更容易培养他的品性,让他更有担当。
化解女生小矛盾,男老师变身“谈话大师”
苦口婆心地劝解学生,直至一切OK
2006年,张胜利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郑州女子高级中学当教师,教历史课。
“其实女生比男生好管,她们性格比较平和。”不过,张胜利也坦言,女生的杂事比较多,比如比较敏感,爱发个小脾气、闹个小矛盾什么的。为缓解同学间的矛盾、摆平这些人际交往的小问题,身为男子汉的张胜利就要变身“谈话大师”,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解学生,直至一切OK。
其实,在女校每个老师都得能化身“谈话大师”,甚至“心理大师”。
“女孩心思细腻,比较敏感。”郑州外国语女子中学八年级年级长王梦露也让自己的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向她透露一些内心的想法。
据大河报记者了解,正是考虑到女生性格上的一些特质,郑州女子高级中学除开设课程,为学生讲解如何与人沟通,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外,还推行“全员导师制”,一名教师带几名学生,在学习、生活、品德培养、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学生关注。“所以,我们的导师与学生谈话特别多,目的也是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一名老师说。
只有夏娃的伊甸园女教师被细心呵护
生理期时,女生给她拿药、冲红糖水
“没来的时候,听学校名字很神秘!”采访时,郑州女子高级中学政教主任任军霞笑言。五六年前,她从驻马店一高来此任教,如今她直言:“来了之后发现很幸福!”
“女孩子比较细心,还很贴心呢!”任军霞说,有次上课,她正好是生理期,肚子疼得厉害。班里的女生们发现老师不舒服后,马上上前扶她坐下,还贴心地给她拿药,并冲了一杯红糖水。这些细小的举动,让任军霞至今都感动不已。她说,以前在男女生同校的学校上课,遇上这样的尴尬时刻只能忍着,不敢表露。
同样窝在“女生窝”里享受孩子们细心体贴的还有郑州外国语女子中学的瑜伽老师童雅洁。冬天和学生一起打雪仗时,一进教室,学生就赶紧把她帽子里的碎雪掏干净,还帮忙烘干帽子,怕她着凉。
【延伸阅读】
单性别教育在二十世纪中叶前是主流,大部分中学、大学都是男校或女校。
据我省唯一一所男校校长祁宏伟介绍,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单性别教育占3-4成;解放后,这类学校几乎全部消失。而在改革开放后,最先复校的是上海女中,之后北京、无锡等国内多地的女校也先后重新开办。祁宏伟说,时代在发展,文化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教育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