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难 沟通难 郑州要建座公厕为何这么难?

2021-01-06分类:新闻播报

本台消息  据大河报讯核心提示|小学门前建公厕,引发民意大井喷,也让一个市政工程面临“流产”。对此,郑州的市政部门满腹苦水:沟通难,选址难,眼看年底将至,今年公厕建设任务一个也没完成。建座公厕,为何这么难?

诉苦|公厕难建,市政部门年底交“白卷”

“2015年给我们区的任务是修建5座移动环保公厕,东关小学这是第一座,结果还没建起来。”昨天下午,郑州市管城区城肥管理队一名工作人员称,目前,该公厕修建与否还在学校、教育局和办事处多方协调中。

同时,郑州市另一区市政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大河报记者,今年年初下达的建独立公厕(不包含垃圾中转站)的任务,至今一个也没能完成。

 

该工作人员满腹苦水地说,公厕人人都需要,但是谁都不愿建在自家门口,“不光公厕,建垃圾中转站也一样,选址实在太困难了,每年上面压的任务都很重”。

“市民同意了就建,不同意了就换地儿,只能这样,建个公厕就像‘打游击’。”该工作人员无奈地说,早几年建的都是土建水冲式公厕,由于占地面积大,不受大家欢迎,建到哪儿,哪儿的市民都反对。后来,以为换成移动绿色环保型公厕,选址会容易点,“可谁知几乎一样难”。

该工作人员直言,首先,市区可供选择的建设地点太少,即便选好了地点,规划审批办起来也并不容易。规划部门在进行最初的城市规划时,往往会忽视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后期再选址建设时,就可能与城市整体规划不相符,从而得不到审批,拿不到审批手续。虽然在对改造、拆迁、新建的城市用地进行规划时,会预留包括公厕、垃圾中转站在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但建设方在建设时,并没有把这块地如实使用,我们想建也没地儿建。”

其次,好不容易选一地址,在建设前,还要充分考虑水电的接入,“公厕、垃圾中转站建设,并不止是市政部门的事儿,要与水电相关部门配合”。

此外,选好的地点,也可能因为一些无法预料的客观因素而被迫“流产”。“曾经,规划建设一座公厕,周边市民也非常支持,而开工后才发现,地下管网太密集了,没有办法继续建,就只能停工了。”

回顾|有没有提前充分沟通交流,效果大不一样

2011年,有网友将嵩山路与棉纺路人行过街天桥、大学路与康复前街人行过街天桥并称为“两大遗憾设计”。不少市民在受访时表示,天桥不仅上下口方向不合理,连建桥选址也值得商榷;也有市民希望政府在决定修建基础设施时,提前征求一下市民意见,避免无效投资。

今年5月底,郑州市政府发文,公告“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多名祭城社区居民无法接受,把郑州市政府告了。一名居民直言,“就好像祖坟被人动了”。作为郑州市“最有来历”的一个路名,众多专家学者和市民都希望能留住。居民代表朱广义曾告诉媒体,2013年9月11日,郑东新区派人召集居民代表征求意见,“当时参加的代表都不同意。但是在2015年5月底,一夜之间,我们发现祭城路的路牌全换成了平安大道”。

与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下的几个事例——

郑州市园林局曾有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城市发展,行道树和市政建设很容易出现矛盾,而出现矛盾后,他们在职责范围内,肯定会争取保护行道树。比如在当年的“四桥一路”建设过程中,郑州市园林部门听取市民建议,就成功保留了大量法桐,“现在走在金水路二层,也能享受到绿荫”。而在郑州市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时,经过各方努力,人民路站的法桐移栽数量也由83棵减少到了37棵,使人民路的法桐景观基本得到保留,让不少郑州市民倍感欣慰,这无疑是民意与政府决策双赢、顺应城市发展的成功探索。

反思|如何应对“邻避效应”

与公厕相似,垃圾中转站、变电站的选址建设也总是遭受周边居民的抵触。

2013年参与上访、反对一处变电站建设的居民曾表示:“大家都说变电站会产生大量电磁辐射,会影响生育,诱发白血病、智力残缺,一旦发生爆炸,我们是直接受害者。”

不相信变电站选址环评并持有上述观点的居民不在少数。对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居民担心、反对甚至抗争,这就是被西方学者称为的“邻避效应”心理。邻避效应是英文音译,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变电站就像公共卫生间,谁都离不开,但谁都不愿让它建在自家门口。”国家电网河南分公司一名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然而,以讹传讹、偏听偏信、停工重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循理疏导、公开透明才是应有之义。正如网友“@苑景波”所言:“经过科学论证,变电站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选址肯定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如果随意更改,那还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吗?有些人不能总考虑自己,也不要随意跟风。等用不上电或者电压低的时候都又该发牢骚了。”

马上解释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音译为“邻

避”,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社会存在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的表现,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应循理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处理,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解决。

市民声音

政府也要尊重公民

70后读者常峰:作为一个老郑州,不管开建什么城市设施,都持支持态度。但涉及自己工作生活圈附近的设施,自然会关心其利弊。有利弊的自然会有碰撞,前提是沟通,充分地解释会让政府的工作更加顺利开展,也能够让市民更加了解,进而理解所要设立的设施。理解和尊重不光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更存在于政府与公民之间。

邀请市民参与市政工程

热衷于环保公益的大学生刘鑫鹏:听说在深圳就有垃圾焚烧发电厂组织市民进去参观过,这些先进环保企业的做法,咱们市政建设部门能不能也借鉴下呢?遇到可能会有民意井喷的项目,邀请有相关利益的市民提前参与,组织参观、座谈,监督工程,了解每一个环节,只有沟通完全透明,才能建立互信。

政府和市民换位思考

居住在纬一路附近的市民王先生:几个月前在家门口看到一个写着“金水区社区生活垃圾直运点”的绿色标牌。当得知,清理生活垃圾不再通过中转的方式,而是直接由“桶挂式压缩车”将垃圾密封、压缩、运输至郑州市综合垃圾处理厂后,连连为这种新型的清运模式点赞。作为市民,一般都不希望垃圾中转站建在自家门口,味儿太大,生活会受到影响,但每个家庭都会“制造”垃圾,也有扔垃圾的需求。如今,看到市政部门也在改进垃圾清运方式,还是蛮赞许的,就应该这样,换位思考最重要。

市民需要真实有效的发声渠道

网友“热点控”:政府有义务为有发声需求的市民提供一个真实有效的渠道来表达意见,这些市民应该是政府决策的利益相关方,可以邀请媒体或者社会组织一起参与,政府采集意见后还要认真调研考察,流于形式的“听证会”不办也罢。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平安文旅荟”首个项目落子中牟

下一篇:郑州黄河大坝防护林成垃圾场 树木被埋垃圾堆里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371-65718518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