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一世界》之《西行漫记(洛阳)》

2021-01-06分类:新闻播报

《一车一世界》之《西行漫记(洛阳)》本台消息 据朱烨报道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我们选择洛阳倒不是因为牡丹,牡丹花会在每年的4-5月,女儿想去洛阳是因为洛阳有宏大的龙门石窟佛教最早的寺庙—白马寺。女儿从一套《上下五千年》的丛书中知道这两个地方,她对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后改叫“元宏”)和汉明帝刘庄这两个人特别好奇,她好奇的理由是:一个是北方外族,竟然舍弃乡土定都中原,一个是因为南柯一梦小金人,就将佛教引入到中国,孩子的问题特别简单,这两个人怎么这样奇怪呢?

洛阳是个很小的城市,因为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它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城市虽小却承载了厚重的中国历史,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起,洛阳历史上当了13朝古都(还有15朝、17朝古都的说法),时间长达1500多年。

如果掘地三尺,估计洛阳是处处历史、寸寸人文,但作为一个过客,我们能拜访的还是已经列为名胜的景点,自驾车一天游览洛阳的龙门石窟(含白园香山寺)、广化寺关林庙、天子驾六、白马寺五个景点,时间是非常宽裕的。

1、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伊水河畔,(顺带说一句,我一直以为这是纪念伟大的宰相伊尹而将该水取名伊河,而女儿说因为伊尹出身在伊水边,因此取名伊尹。)石窟位列伊水东西两侧,西侧为主景区,长约一公里,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相对于大同的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风水更好,龙门石窟在青山绿水的包围之下,山因为水而显得生机盎然,水因为山而显得青翠灵动;二是石像布局更精巧,云岗的佛雄伟高大,而龙门的设计师将整座山进行一体化设计,能利用的空间都进行了合理的布局;三是雕塑更精美,这主要还是因为历史和经济的原因造成的,经济上,龙门经历了由北魏到盛唐的几百年时间,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北魏人建云岗时的财力与当年小小北魏的国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技术上有云岗的技术积淀,到盛唐时能工巧匠们的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决定了龙门比云岗更精美;四是佛像造型更丰富,云岗的佛像大多是佛身皇帝脸,信佛的皇帝自然就觉得自己是佛转世的,说是崇佛,其实不过是希望天下人崇皇帝老儿,而龙门的佛基本上还是因为皇帝爱好而雕琢的,唯一以皇帝意志为转移的,就是武则天皇帝时期,她将佛做了“变性”,有一个洞窟中佛全部是女人身,这可能是造佛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五是景观好,云岗因为依山而建,山形委蛇,一眼难以看到它的全貌,而龙门是依水而建,且山比较平直,可以坐船尽揽石窟全貌。坐船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直接去参观白园和金山寺,不然围着石窟走一圈,时间和精力上是受不了的。

2、白园。

白园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诗人白居易的永久栖息地,在白园里所有的导游都会告诉你一个白居易的故事,话说白居易16岁那年,因为极富才华,他的父亲便让他去长安拜见同乡贵人顾况,由于每天都要接待很多希望被举荐的人,顾先生看到白居易的名字,随手就批了几个字“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因为这个名字他是第一次听说,每天他见到的年轻人太多了。就在顾先生准备转身的一瞬间,顾老先生一改刚才的神态,他立刻对白居易礼遇有加,并对说白居易说,你能写这么好的诗,在长安呆下去也没什么难的了。顾况看到的那首诗就是白居易十四岁时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顾先生的举荐下,白居易留在了长安,最终扎根在洛阳的龙门。在唐代大诗人中,白居易是我最崇拜的之一。主要原因是,据说白居易每首诗在问世之前都要读给他母亲听,没有文化的母亲如果能听懂他的诗,他才认为是佳作,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说明白先生治学特别严谨,没有因为浮名而疯狂制造文化垃圾,这是很多作家都应该学习的态度;二是行文朴素、内涵丰满,试想一个酸腐的文人与一个家庭妇女能有共同语言吗?母亲能读懂白先生的作品,说明白先生的语言造诣和文学功底的深厚。“浔阳江头夜送客,风月荻花秋瑟瑟。。。。。。”,伴随琵琶行的旋律,我们拜别白先生,暂别屹立千年的龙门佛窟。

3、广化寺。

广化寺离龙门石窟不到2公里,据说它是当年武则天出家的寺庙,原本没打算进去,因为我觉得这个传说是不真实的。从道理上这是不可能的事,唐太宗李世民死后葬在咸阳的昭陵,当时的武媚娘按照皇家规矩应该是落发为尼,这是皇上殡天以后的最低规格待遇,朝廷自然不会花那么大的精力将她从长安发配到400公里以外的洛阳来出家,一是投资太大,二是押运的途中,这些风华绝代的女子难免不出绯闻,这样的罪责谁敢担当?就近处理应该是最稳妥的办法。正在门口犹豫不决的时候,当地的妇女说寺里有武则天的塑像,肯定地说这是武则天当年出家的地方,想到难得来一趟,还是宁可信其有吧。

据《河南府志》载,后魏所建“龙门八寺”,分别为石窟寺、灵岩寺、乾元寺、广化寺、崇训寺、宝应寺、嘉善寺、天竺寺。由此可知,广化寺始建于元魏(公元386—534年)年间,唐朝时,天竺国僧人善无畏来中国传扬佛法,公元724年随唐玄宗来洛,735年圆寂于洛阳大善寺,后迁葬于龙门广化寺。758年,唐肃宗于广化寺为无畏禅师立了行状碑,寺中尚建有无畏师塔等。此外,再没有关于广化寺与武则天的记载,其实武则天自从当政以后还真的住在洛阳,至于是不是与广化寺有关就不得而知了,兴许是广化寺的方丈为了讨好女皇,给她在庙里建个生祠,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武则天出家的地方其实名叫感业寺,关于感业寺也有三种说法:一是感业寺在长安城西南部的崇德坊,崇德坊原来有两个尼寺,东边的叫做道德尼寺,西边的叫做济度尼寺。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后,这两个尼寺都搬家了。道德尼寺搬走之后,原址建成了崇圣宫,这就是唐高宗给唐太宗建的别庙;同时,它西边的济度尼寺也搬家了,原址改成灵宝寺,安置唐太宗没有子女的妃嫔。按照这种说法,感业寺就在崇德坊的济度尼寺的旧址,当时叫感业寺,后来由于历史变迁,又改名叫做灵宝寺。这种说法最早是由北宋的宋敏求在他的《长安志》中提出来的;二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产生的,见于南宋程大昌的《雍录》中。程大昌说,崇德坊有两个尼寺,东边的叫道德尼寺,西边的叫济度尼寺。唐太宗死后,两个尼寺分别搬迁,其中济度尼寺就搬到了长安城东边的安业坊,在安业坊又改名叫灵宝寺,这就是史料中所提到的感业寺。可以看出,第二种说法可能是程大昌对宋敏求第一种说法的误读或者误记;三是现代学者提出来的。现在西安有一所小学叫做感业寺小学,感业寺小学的原址就是唐朝的感业寺。感业寺小学在哪儿呢?比对唐朝长安城史料,感业寺小学应该在唐朝的禁苑之中,没出大内。感业寺具体的位置现在对于我来说其实并不重要了,三种感业寺的史料比广化寺都靠谱,感业寺的位置适合媚娘的境遇,也比较符合我最初的判断。

4、关林庙。

关公是中国人忠义、仁勇的代名词,关公被很多朝代封为“武圣”,关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因为关公崇拜,因此,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但关帝庙除了关羽家乡的(山西运城的)关帝庙,这个应该是最正宗的了。据说这个庙里葬了关羽的头颅,是聚家庙、家林、墓冢一体的园林,世界独此一家,相比山东曲阜的孔府、孔林、孔庙,虽然规模没有孔家的大,但人家是将这三者集中在一起的。

当年关羽败走麦城以后,东吴皇帝为了讨好曹操,史上确实有将关羽头颅快马送给曹操的记载,因为曹操十分敬重关羽的人品,得到关羽的头颅以后,以曹操的为人,将关羽的头颅厚葬,也属情理之中,曹操当年定都许昌,与洛阳相距不远,因此,这个关林庙应该是比较正宗的。

因为本人不在商场行走,加上自以为为人比较忠义,再考虑园林之中难免有烟瘴或阴晦之气,我们就没有进去,古往今来,给关老爷的待遇也够高的了,我等区区小民不去凭吊,估计也轮不上关老爷生气的,能将关老爷的忠义、仁勇传承和光大,应该是关老爷的夙愿吧,以文凭吊也有雅士之风,在“千秋鉴”台下有此感想也是一种缅怀,就此别过云长兄了。

5、天子驾六。

过去天子出行到底乘坐的是几匹马拉的车?一直没有定论,不同的史籍记载马的数量都不相同,有说四匹马拉的,有说八匹马拉的,也有说六匹马拉的。后世人也许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其实这是封建社会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礼》的问题,《礼》是国家的行为规范,没有“礼”,国家也就不成为国家了。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周朝以来,天子与庶人,从服饰的颜色、祭祀的供品和器具、出行的仪仗、庭院的规模和陈设、享配的音乐、接待的规格等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如果级别不够而擅用礼仪,叫“逾制”,轻则问罪,重则满门抄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国君(国王的下属,相当于省委书记)要是“逾制”,那是与造反同义的。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瑶池》诗,说周穆王驾着他的八匹高头大马的车,神游到昆仑山,见到西王母,西王母盛情地款待了他,而且两人相处日久,产生感情,这一切都使周穆王乐不思蜀,流连忘返。直到后来因为穆王长期不在,国内发生了叛乱,穆王只得依依惜别恋人,回国去平叛。二人约定了日后相见之期。但是穆王走后就再也没回来,于是西王母日思夜想,总是在想穆王为什么还没有来呢?这个故事来自于《山海经》,据说周穆王的八骏各有其名:绝地、翻羽、奔宵、起影、踰辉、超光、腾雾、挟翼,且各有所长。

秦始皇巡游天下的时候,当时的威仪和气派“震”倒了两个人—项羽和刘邦,过度羡慕始皇帝的排场,项羽仇恨地说“我将起而代之!”,刘邦艳羡地说“大丈夫生当如此!”,据秦始皇陵出土的铜制车马考证,秦始皇当年巡游天下坐的是四匹马拉的车。《史记》的秦始皇“制乘六马”,难道都是臆测?与《史记》记载相同的是,东汉许慎的“(夏商周)天子驾六,诸侯及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许慎是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编著者,他考证的史料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天子出行到底乘坐几匹马拉的车,这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2000年,洛阳市在市中心建设河洛文化广场,考古工作者却在这儿发现了古文献中记载的夏商周时期重要遗存——六马一车的“天子之乘”,古迹的发现终于解决于历史上的悬案。这次发掘证明许慎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天子驾六”的证据发现在历史研究领域是个大事件,通常考古工作者的结论都是根据遗迹结合史料进行推断,而天子驾六坑的发现,证明史料记录的正确,很让当代人振奋!

比起“天子驾六”,我也很兴奋!按照仪制我最多不过两马拉车,在历史的遗存边,我的车竟然有四个轮子,车子的力量是上百匹马的力量,跑起来比周穆王的六骏还要快一些,真是爽哉!

6、白马寺。

白马寺应该是洛阳的最著名的景点。二千多年前,汉明帝在梦中梦见一个金人,在空中围绕自己旋转,明帝感到特别奇怪。第二天臣子解释说这个金人就是佛,并告诉了他印度古国释迦牟尼的故事。于是汉明帝就派一行12人去西天取经,这12个使臣在大月支国,恰逢两名印度高僧到东方传道,使者们驮回了《四十二章经》,顺便请回了这两位高僧。回到首都洛阳,汉明帝十分高兴,立即拨款在洛阳市郊建立一座寺庙,为纪念白马驮经的事件,这座寺庙就叫白马寺。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座寺庙,除历史悠久之外,白马寺的香火无法与浙江的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四大名山相比。没有人分析过其中的原因,我分析,一者可能是因为白马寺建在平原上,无法接天地之灵气;或者是汉明帝是个典型的道教徒,他原本就不信佛,寺庙建完,他也就圆梦了,至于香火,他不怎么上心。所以最后那两个送经的印度僧人只好将佛坛搬到了五台山,并在五台山将佛教发扬光大了。

白马寺相对于别的寺庙有两大特色:一是门口有南北对称的两座古建筑——钟楼和鼓楼,和尚们每天生活特别规律,听暮鼓晨钟,看日出日落,一般的寺庙里面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钟楼和鼓楼,白马寺的钟鼓楼中尤其是钟楼最出名,“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之一景,僧人们每天早晚听到钟声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二是大雄殿,一般的寺庙里面供奉释迦牟尼的大殿都叫大雄宝殿,白马寺宝不外漏,所以将大雄宝殿省了一个“宝”字,宝是什么呢?是如来佛的塑像,别的寺庙的塑像不是泥塑的就是木雕的,而白马寺的塑像是泥胎外缠丝绵,成型后将泥胎取出,最后在丝绵塑像上封泥贴金,这样的塑像就几斤重,据说某年白马寺发大水,佛像都浮起来了,老百姓远远一看菩萨在游水,还以为菩萨显灵了。除了这两大特色,白马寺好象没有给我过多的印象,但作为中国第一佛寺,由于它在历史上的位置,过洛阳而不往,也算不得去过洛阳吧。

7、洛阳水席。

没见到水席之前误以为它是“流水席”,去了才知道,所谓水席不过是汤水菜而已,即每个菜都连汤带水,大约有二十几道,且个个都有花一样的好名字,这样的菜,其实江南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做法。记得小时候在乡下,每逢婚丧嫁娶的宴席,当地只有猪、鱼、鸡三种肉类,但家里的厨子能将猪肉做出十几道菜,且大多汤汤水水,与洛阳水席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洛阳是古都,人家的汤水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还有一个高雅的名字,上档次、够品位。

水席的第一道菜是“牡丹燕菜”,其实就是“上汤萝卜丝”,不同的是人家的萝卜丝没有原来的腥澡味,绵脆爽口。据说这个菜是专为则天女皇设计的,因为女皇怕吃肉,但又喜欢肉味和肉感,因此,御用大厨们便绞尽脑汁地开发新产品,用当地特产的萝卜,经过烘焙、晾晒、切丝、淹泡等若干工序,终于做出这样的“宫廷萝卜丝”。主料:红、白萝卜丝,配料:鸡蛋薄饼折叠成牡丹花状(浮在汤的表面),作料:高汤、油、盐、酱醋、黑胡椒等。当然,这些都是我主观臆断的,毕竟学的不是美食专业,感觉这些菜的制作工序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位于洛阳中州东路的“真不同饭店”,因为水席而成了百年老店,说明他们的水席菜肴应该是不简单的,这家百年老店除了服务保持国营企业的本色之外,别的方面比国内其他的老字号强多了,我们一家三口吃了水席的排行榜“状元菜”(牡丹燕菜)、“亚军菜”(洛阳肉片),一屉灌汤包(14个一屉,个大小有三个小笼包大),结账时的价格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酒足饭饱后,在古都夕阳的余辉下,哼着河南梆子,喝着清翠的信阳毛尖,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心中感觉还是十分惬意的。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郑州一路面通车5天遭重挖 项目部回应是保通路转化

下一篇:菲律宾承诺APEC不谈南海 安排中方压轴演讲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371-65718518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