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师生热议开封复兴:实现经济文化双赢

2021-01-06分类:高端访谈

河南大学师生热议开封复兴:实现经济文化双赢
河南大学访谈现场


  新浪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合中国教育台、北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特别推出“新24城记,探寻中国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第一站“走进河南”,我们走入百年老校——河南大学,与三位教授以及河南大学学生共同探讨开封的城市精神,河南大学的精神以及开封未来的发展之路,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河南大学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在河南大学做这样一场访谈,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新浪网新闻中心的编辑陈芳,然后,我对这次活动也做一个介绍,今年刚好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浪网特别发起了“新24城记——探寻中国城市精神”这样大型的系列报道。河南作为我们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文化重要的起源地,因此,我们将河南作为此次大型报道的第一站。开封是河南的第二大城市,今天我们很荣幸能够坐在这所百年老校——河南大学,与三位教授以及河南大学学生共同探讨开封的城市精神,河南大学的精神以及开封未来的发展之路。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身边的三位教授,这位是耿明斋教授,他是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院长;这位是程遂营老师,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副院长;这位是桓占伟老师,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博士。三位老师好!我们来到开封,想探讨一下开封的城市精神。我们说“黄河灿烂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尽管如此,开封人却能够在一次又一次被淹没之后重建文明,它背后有一种怎样的力量和精神,这种精神对今天开封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

  开封具有非常独特的城市精神

  程遂营: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题目,精神这个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国,一是代表一种思想,一种道德,一种修养;二是它是自身思想、道德和修养的外化,就是一种面貌,一种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探讨一个城市精神就像探讨一个人的精神一样,一个人的修养、道德最后反映到他自己的行为上。一个城市精神方面上面的表现形式就反映到下层方面。开封是七朝古都,应该说有2700多年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开封的精神在中国的城市中间可能是非常独特的,很可能像一个人的指纹。指纹是唯一的,一个城市的精神也可能是唯一的。这是我的看法。

  桓占伟:谈到城市精神,现在我们都知道开封是城摞城,下面有六座。为什么每一次城被淹没之后人们并没有走,而在原来的位置上重建家园,一层层的叠压关系非常清楚。下面是坍塌的城墙,下面是宋朝的,宋朝上面是明朝的,明朝上面是清朝的,甚至城墙的位置都没有改变。我觉得首先说明开封可能有一种故土谈离的思想,裂冠毁冕可能说明开封人民有一种坚韧的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不管这个灾难有多大,都始终坚守这片土地,坚守这片蓝天。谢谢!

  耿明斋:一个城市精神的写向是它的历史,它的地域特点多年积淀、沉淀的结果,我不研究历史,所以对开封城摞城,一次又一次的重建不甚了了,只是听专家经常提起。我作为在开封生活了三十年有余的开封人,在探索经济发展,关注开封市民也有一些思考。要讲开封的精神,我觉得从它的历史形成和演化角度来看,具有两面性。为什么呢?有历史资料可以证明,开封是中原地区,具体说曾经是河南省最大的城市,1000年前是全球的第一大城市,100年前应该是中国重要的都市之一,50年前、60年前是河南的第一大城市,我有个比较,当时开封30多万人口,现在河南最大的城市郑州7万人口,洛阳3万人口,没法和开封相比。

  但是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开封无论从规模来讲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来说,都落在了后面。我也在长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讲它的两面性。开封的历史演化有着与其它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特点,开封城市规模的形成用我们解决学的术语来讲是在自给自足、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城市规模,普通的城市是随着工业化而发展,由于工业化而扩张,而开封不是源于工业化的形成,而是源于它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区位特点,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城市,这就决定这个城市的人口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一部分是围绕统治阶级的所谓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另外一大部分是围绕着官僚阶层、士大夫阶层提供服务的普通市民。而这些普通市民的源头大概都是周边的农民。

  随着解放以后工业化的兴起,郑州、洛阳的新兴工业蓬勃发展,人口结构迅速改观,工业人口占据主导地位。开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人口基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60年代初自省政府迁移以后,人口结构又进一步失衡,上层人走了,高端人群走了,留下的普通市民比较多,这使得开封人有传统都市的自豪感。我是开封人,有由自豪感产生出来胸怀天下的视野和抱负。像北京人,每个出租司机都是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都谈论经济危机。开封人民也有视野,有这种全国的视野,乃至全球的视野,有一种背负天下的责任感,有这种雄心大志。这一点要发扬光大,进一步挖掘。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开封又有小生产历史的局限性,比如满足于眼前的得失,对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太敏感。有这样一些因素,思维相对保守的这样一面。这一面需要在市场经济工业化大潮当中逐渐改变,逐渐被淘汰。前一方面要继承发扬光大,是未来城市活力扩张的基础。我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看的。

  开封新发展要实现经济和文化双赢

  主持人:真是非常辉煌的历史,真的是很沉醉。开封在它厚重的历史和现代化的今天,该做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如何摆脱刚才耿教授所说的有点封闭的历史情结或传统的思想束缚,怎样发展出一条适应现代化的道路呢?

  程遂营:刚才我在听耿教授在谈的时候,谈到关键词,一个是视野,一个是刚才我们主持人谈到的“梦华”,其实这两个词很能代表开封精神方面的一些内涵,通过对这些内涵的挖掘,我们看看是不是能够找到摆脱开封历史的沉重感,帮助开封发展为现代化城市的一条道路,我觉得中国的城市经过了三次比较大的进步。

  第一次,我们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发现中国五千年左右早期的城市,那次是第一次城市建设运动,也是人类从史前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二次,中国城市的改革运动,或者说城市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开封,我们大家非常清楚,城市里的坊和市界限被打破的一种情况。我们知道,在汉、唐时期,中国城市是坊市分离的,就是居住区和市场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在城市里面的买卖要绝对地,严格地限制在市里面,不能随便地在大街上做买卖。我们从唐代城市的格局当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比如长安的洛阳,千百家司围棋局,严格地建成,做生意在东市、西市,在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木兰词上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说东市买配辔头,西市买鞍鞯,就是在哪个地方做买卖才能买到那些东西,但是在北宋的时候,建都开封由于城市的特殊情况,坊墙就被推倒,老百姓的居住和官员的居住可以在一块,可以沿街叫卖。这种情况下,才有了《东京梦华录》里描述的满大街都可以做买卖,可以彻夜地在所谓瓦斯勾栏里面进行娱乐生活,也才有了像当时的《东京梦华录》似的,描述我们开封在很多地方都分布着一些市场,各种各样的市场都能够找到,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对中国城市改革发挥作用的新市民阶层,刚才耿教授也谈到了,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由小手工业、小职员、小知识分子,还有其它一些职位不高的人组成,来扶持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市民的特点是什么呢?他不是农民,他与农民不一样的地方是,农民可以多做少说,我可以不吭声,但你看看我的收获就可以知道,我可以每年收很多粮食,但它又不同于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工人,工人有成就感,所以,小市民说得多,做得少,甚至有的时候他会讲大话,唯恐别人看不起他,想方设法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的阶层造成的结果是“市民气”,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说小市民,这个小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就是斤斤计较,同时胸怀又不是很宽阔,还没有完全从农民的小农意识里摆脱出来,又没有接受现代西方城市文明里的现代意识,这种类型的人群到今天依旧存在着。开封人非常善于砍价,什么样的商品如果我们开封人买的话就会杀价,而且外人都感到很奇怪开封人都能够杀价,这是第二个中国城市改革的运动,就是市民运动,是从开封兴起的。

  但是,当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当西方的城市观念进入到中国影响最大的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当沿海城市受到西方现代城市改革运动影响的时候,我们却是旁观者,并没有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浸染,由此我们又远离了现代城市改革,由此造成我们开封至今还保留的以小市民为主的城市精神,这种城市精神从表现上看,比较自信,比较自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点盲目,甚至当看到外部先进文明后又有了自卑,所以,产生了一种相对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发展到极致,就可能固步自封、自惭形秽,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我们开封特殊的一种文化精神,自己不服但自己也没有,大的事情可能做的不是非常成功,小事情我又不屑于做,还看不起别人做这样小的事情,这是一种矛盾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心态。

  耿明斋:程教授从市井精神说起,对开封精神做了很深的剖析,我很认同他,我刚才讲的两面性,它的自信,它的视野,当在现实当中碰壁的时候,往往转换为自卑,失落感,接着你刚才的话,怎么走出这个怪圈,我觉得首先要自信,现在开封最重要的是自信,要相信自己几千年来作为京城臣民留下来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发扬光大,可以有效用。而且走出去的开封人做成大事的人很多,开封人在这儿做不成事,出了门以后做成事的人很多,说明这个精神换了一个土壤以后,离开这个土壤以后跟别的文化嫁接,杂交,力量就来了。从开封人自身来讲,你说来说去,说到底要摆脱这种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个包袱,最重要的还是要转换观念,拓展视野,扩大开放,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就是交流。

  首先是一个个体和时代的交流,我们老讲开放等等,实际上首先是在自我意识上,要和时代潮流对接起来,不仅仅是开封,也不仅仅是个地域的问题,实际上拓展到整个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也在不断地与世界潮流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够追上这个时代的潮流,追上世界的潮流,跟上这个发展的步伐,从个体来讲,是一个不要盲目地自信,不要自我封闭,其实学生也是这样,往往对自己过分信任,这个时候,可能给是作茧自缚,划一个小圈子,凡是别的都是不好的,只有我的才是好的。这样的话,好的东西进不入你的思维体系,你也变不好,最后钻进牛角尖,路子会越走越窄。我认为,这是需要开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自信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的节拍对接起来。

  其次,说到人群,地域开放来讲无非是通过人的交流,人的交流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人走出去,比如我就鼓励、倡导开封人应该流出去,流出去多,和开封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要么他流出去以后再回来创业,把先进的思想带回来,使这儿的思想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变化;要么他即使不回来也开通了这个地方和其它地方方方面面的交流渠道,这样使思想,意识流不断来回流动,使得原来固化的思维模式发生改变;接纳人家,让更多人把自己的大门打开,更多地欢迎外边的人,不管是经商的,还是旅游的,来的都是客,客人都是上帝,抱着这样一种心态,你不要老觉得我是开封人,这个地盘是我的,你来以后要怎么怎么样,那就糟糕了。

  主持人:桓老师,您有没有什么您的看法?如何反映这种传统历史的情结?

  桓占伟:我总觉得这句话本身值得思考,非得要摆脱历史的情结吗?有的时候历史可能是一种包袱,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资源,我认为开封将来发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现在提起来开封,宋都、宋风、宋韵,但这只是概念上的东西,我们如何把这些概念上的东西,把这些虚无缥渺的,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东西给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让开封在这个城墙圈内打造一个适合全中国的休闲型城市,在旅游上就可以做一个大的突破。开封现在做的是观光旅游,而且市政府、市委正在做水系的工程,这可能由点到线的转变,未来我觉得开封要真做好的话,应当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一种覆盖。现在有很多小胡同,我不知道同学们走不走,我经常去走一走,肯定不会走到死胡同里面去,为什么不用现代化的手段把历史的东西开发出来,让全世界,全中国的人来到这个梦想当中的宋都休闲,体验一下,品味一下开封的优秀历史文化,我觉得要化这种不利的因素为有利条件,这点应该是开封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主持人:确实,这两天我们在开封呆着,开封是无论文化资源还是其他资源,都非常丰富。但如何让这么多优秀的资源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来?这可能是以后开封要找寻的一条道路。刚才耿教授也提到,开封人要坚持自信,我们这两天碰到开封的人士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开封发展得太慢了。其实也可以看出,他们有一种急迫的心理,想要发展的心理,这种自信,除了他自身要改变之外,他的自信,可能还需要我们来做一些事情,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耿明斋:刚才我们说的都是沉重的话题,一讲历史就变得比较沉重了。刚才桓老师已经给我们带来一些欢快的曙光,历史不全是包袱,怎么把历史包袱化做我们的发展动力和资源,当然,刚才桓老师说来说去也还是怎么让别人来的问题。怎么让别人来?怎么对别人构成吸引力,比如人们在多少年前就知道开封,你是天下怎么怎么样,包公、杨家将,我接触的包括台湾人在内都很向往,但是来了以后就不再来了,看完以后也就那么回事,甚至还给人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来了以后生了一场气,类似这样的事情也有。

  过去有一个误区,谈到开封的旅游为什么就发展不起来呢?我听到不少人这样说,开封离郑州太近了,导致所有来中原的人,来开封旅游的人都以郑州为吃住的轴,然后到开封转一圈,丢个门票就走了,对开封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不起到太大的作用。我认为这是一种怨天尤人的心态,这个心态是不可以有的。实际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你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让来郑州办事儿的人,来河南的人,以开封为吃住的轴,让他以后在开封,把钱花在开封,然后到郑州丢个门票就算了,做个交换。就没有想到人家为什么以郑州为轴,没有以开封为轴呢?说交通不便,这些都是客观的因素,理由在什么地方呢?刚才桓老师说了半天,其实他没说,这些东西没有对外来的人口构成足够的吸引力,比如水系,《东京梦华录》等等这些东西我认为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你的水平,你的环境,你的人文环境,你的城市环境,来了以后他就不想走,乐不思蜀,到这种程度,他本来住一天可能住三天,所有从外边来郑州的人回去的第一个反应都有一个比对,过去,说开封最大的问题是服务不到位,等着给送钱它不要,这种状况,所有服务的环节到处可以见得到。但话说回来,开封正在飞速进步,过去说开封走得太慢了,那是过去三十年,从最近两三年开始,开封在快速地进步。

  首先我们能够看得到,在服务层面上已经和郑州对接,而且有些层面超越了郑州,以至现在慢慢地,越来越有意识到把活动的基点放在开封。我到开元酒店,经常碰到那些郑州大型公司开营销年会,都到开封来,这多好,既享受开封的美景,环境,低价的美食,又把事办成,这是多好的事,应该发生变化。而且我告诉你,小程不搞经济学,有些东西可能关注不到。最近两三年,开封的经济相对指标在河南18个地市里是最好的,排在前3、5位,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不能光想沉重的历史,也得想美好的未来。

    程遂营:我们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在开封市我们出生、生长,后来在开封工作了以后,对开封这个城市的魅力……我还想用一个词就是“魅力”,城市中间的魅力就像一个人,你见到这个人的时候,第一眼注意到的是他的衣装和打扮,你可能会因为打扮会喜欢上他或者讨厌他。但你进一步接触的时候,再深层次观察这个人的时候,观察的是一种内在的气质,这个气质可能包括各方面的因素,你的学养,你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你的举止言谈,其实一个城市的魅力可能也表现在这些方面。为什么在北宋的时候,一千年前左右,这个城市会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个地方曾经有很多人在歌颂它,我们那时候有一句话叫曾观沧海难为水,除去良缘总是村,除了我们东京城那都是村子,只有我们这个地方是最华丽,最吸引人,是一个最令人向往的综合体。其实一个城市,我们现在说北京有吸引力,上海有吸引力,也是因为有它的魅力。比如说在北京,城市的魅力可能是因为它是全国的中心,政治中心又是文化的中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又是各种信息的中心,上海可能接近于西方的文明,在这种情况下它又是另外的经济中心,它能够吸引人,吸引那些创业的人,吸引那些追求知识的人。

  一个是从历史上找我们的优势,另外一个,必须和现代城市文明对接。现代的城市文明一些因素加上古代历史文化的因素,我们要说良好的这种传统,恪守我们的传统,比如我们的热情,我们的宽厚,我们的古朴,我们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这是一种最根本的东西,比如在很多新兴现代的城市,你很难再见得到上了公共汽车要给老人让位,但在开封你们可以发现,只要老人上车的时候一定有人让位,这种东西在现在中等、大城市里不多见了,这是开封传统文化里最珍贵的东西,但我们可能缺乏的是现代城市的管理,现代城市的服务以及现代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如果我们古代优良的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对接的话,我们就能找到非常非常好的突破口,把开封这个城市像一个人一样,打扮得外表既迷人,又内秀,又有一种气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这座城市重新焕发光彩,能够像千年前一样,重新恢复那个梦华的时代,让整个世界,不光是我们中国人能看到这座城市有新的形象,新的面貌出现,重新吸引投资者,留住我们当地人,这样的情况下,这座城市便可以奕奕发光了。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我们开封未来之路,请问三位老师,未来开封这座城市的定位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比如打造它的城市特质。

  桓占伟:前两年都已经讨论过开封城市定位的问题,当然我们只能讨论,在下面多说一点话,因为这是政府的事情。前两年有一种说法,国家开发银行准备拿出90多亿把大概三分之二的开封居民迁出去,然后把整个古城打造成真正的、休闲的宋代古城。我觉得这种思路也是很好,但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困难。但不管再难,我觉得现在开封所做的工作是在做点,是做文化的萃取,比如说昨天晚上你可能看到清明上河的演出,东京梦华的演出,什么时候这种文化由萃取文化、点状文化铺展到面上,所有的开封市民便都能参与到这个文化,整个城市环境就能有一个大的改观了。这是我对它的一种认识,我觉得走旅游、休闲的道路可能是开封古城最好的选择。

  耿明斋:一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确实非常重要,这个问题在经济学术界大概90年代中期就开始讨论了。开封市自身,它也在80年代、90年代便开始探索,比如开封对发展主线,功能定位,主线往哪个方向走,也经过多次的尝试。当然,我觉得现在似乎还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比如最初我所知道的,开封要打造成一个商业中心,因为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河南的商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都是开封,当时我记得郑州的批发商要到开封来批发商品,当时一般的日用品物流是从东南方向上海往内地来,改革开放物流的方向改变了,从广东往这儿来,郑州成第一站了,原来开封是第一站。

  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开封有一个转向,要强力发展工业,要打造成一个工业城市。当时在我们参与讨论的过程当中就提出一个问题,工业的发展和旅游城市的基础怎么协调,因为官方来倡导发展工业,这一块我们就不敢说了,但在旁作为学者看这个事情比较客观。当时我提出来,我们讲主要功能是一个旅游城市、休闲城市,不是说这个城市就只搞旅游,只搞休闲,而是以它作为一个发展的先行关,带队的,后面就跟着其它的产业走上来,应该是这么一个关系。后来在没有一个共识和结论的情况下,中间有一个转折,刚才您也提出来,说政府应该做点什么?

  其实我刚才讲,最近这两三年,开封重新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和推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实施了“郑汴一体化”战略,把开封的发展纳入到了中原崛起的大盘里来,而且它是中原崛起的一个切入点,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一个切入点,从概念到真实的投资,慢慢会越来越聚,越来越增多。这个事情,最初桓老师说这些城市功能的事情是官方的事情,我们只能在这儿说说,其实这是不对的,作为学者要有以天下为己任,要有这种责任感。说不好听的话,市长、市委书记天天忙得焦头烂额,他很难静下心来坐着想想更长远的,更抽象一点的事儿,这正好是我们的责任。郑汴一体化由于学者提思路,媒体做宣传,政府接受并做出决策来推动的一个最好,最典型的案例,郑汴一体化最初就是我带领一个队伍,然后论证提出来,学者开始就轰,大家越说越多,领导觉得这个事儿说的人这么多,是不是该考虑考虑了,正好我们的省委书记是搞媒体出身的,《纽约时报》的记者来批评了开封一番,所以省委书记很受刺激,说现成有一个“郑汴一体化”的方案,就这样推开了,开封就发展起来了,是这么一个过程。

  又回到定位的话题上来,我在很多场合下(提出),这个城市的定位是你的历史,你的文化,你过去发展的积淀,某种意义上是客观的,不是你想这个城市干什么就干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开封旅游城市的定位,休闲、文化城市的定位是跑不掉的,一定是这个定位。但是这种定位,我还是讲,你发展只能摆脱这样一种思维,这个定位是说你要把这一点突出出来,在中原的城市群里一说到宜居城市、旅游城市,首先想到是开封,没人想到是郑州,郑州不适合居住,只适合赚钱。

  我跟开封市委书记在新华网对话,最后我提建议的时候说,开封应该打出中原地区甚至北方地区宜居城市,让那些富人,有素质的人都住进来,那各种先进的思想也来了,也就汇集,就会发酵,所谓原来历史包袱就会一扫而光。大家也都知道,一个城市不能光靠人,光靠旅游,中国不搞赌博,澳门搞赌博还做不大,一个城市把旅游作为第三产业是衍生出来的,要把这个作为平台,作为基础,这个基础做好了,平台做好了,然后向外延伸,现在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吸纳就业,提供财政税收,美化城市面貌,使城市走向现代化,工业还得是一个后盾,旅游是先锋,然后给工业。工业,按我个人的设想,劳动密集型,普通的加工工业,将来这个面是最大的,普通的加工业劳动成本比较低,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搞科技,搞科技需要寂静的环境,开封一定要保证寂静的环境,制造污染的工业坚决不能要,不论它带来多少财政……

  程遂营:……具体的是商住,所以我想在这三个词里面再加一个词,旅游、休闲、教育、商住,我想开封的城市定位是不是朝这个方向走,旅游和休闲是因为我们有历史,有文化,有资源,同时现在整个国际和国内旅游的发展已经从比较疲倦的,长距离,令人累的旅游走向了休闲式的旅游。这两个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开封都具备了,刚才两位老师也都谈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休闲旅游再加上商住,刚才耿教授也谈到了,我们这里没有污染,又有水,同时交通也比较便利,在这种情况下,地价不是太高,物价也相对比较低,非常适合于居住,我们可以打造商住中心。

  还有教育,我们不忘了河南大学,河南大学这座百年的学校,在开封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现在开封城区的人口60万左右,河南大学的学生加上黄河学院的,加上另外几个学校的学生,现在5万人,只能靠上不能靠下,5万人、60万人这个比例应该是比较大的,8%左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或者说学校的师生对这个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再完善一下,从幼儿园到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完全可以吸引一部分高端人群在这里购物,在这里休闲,在这里居住,并且让他的孩子在这里从幼儿园上到大学,然后以此为平台出国,这样便打通了全方位平台。当然,我也非常同意刚才两位老师的看法,要最终打造这样一个休闲、旅游、教育和商住中心最终还要以经济作后盾,我们现在说有了钱,腰杆才能硬,经济有了基础,这个城市才有精气神,精气神哪儿来的?就是基础。把良好的环境,现代比较良好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都做到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吸引一部分投资者进行投资,我们在工业上有选择地引进那些少污染的,甚至高科技的产品、企业,最终开封实现的是表面上通过旅游休闲,实际上走了一条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使这个城市最终的走向实现双赢。

  耿明斋:我们讲开封的功能定位,现在不能再把开封作为一个相对封闭,或者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单元来看待了,因为刚才我们讲到郑汴一体化,现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在这个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提升,现在在一体化的基础上搞郑汴新区的建设,就是整个郑州和开封之间这块区域大概2000平方公里左右,省政府都要拿来统一规划,作为统一的城市区域,用宫市长的话叫复合式新城区。

  在这种格局下,开封的思考首先要有自我规划,当然,你要自我规划就要摆脱刚才像桓老师讲的,既然是省政府要规划郑汴新区,作为开封人说,肯定是省政府的事儿,你去规划去吧,这就坏了,因为你得先自我规划,把自我规划的理念,对你有利的理念灌输给省委省政府,省委省政府只是了解个概念,具体做事需要人来做的,他要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可能落实到哪一个处长,哪一个科长,哪一个人,而执行者要去想的是……你会看得到,郑开大道两边的景观由西向东,节节后退,到了开封两边的树都长不大,缺乏规划。现在叫郑汴新区,包括郑州新区和汴西新区,中间夹个中牟县,郑东新区不用说了,一次规划,一次修路就起来了,现在,开封现在慢慢的,今天这个明天那个,没有整体,就是没有想好自己在这个格局下该怎么做,怎么跟外部对接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开封的当务之急。我们现在这儿说,人家市长、市委书记,发改委早就想好了,只是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不知道,老百姓就更不知道了,不知道就说明想的还不透彻,透彻了大家都应该知道的。所以,我觉得首先要自我规划,围绕着大城市功能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格局,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设,郑汴新区建设,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市场化进程这样的大格局下来做事儿。然后我把这些功能规划做出来,你一来我就有,这样你就接上茬了,走得好,走得稳。

  河南大学要为开封重现繁华再出一份力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老师,也期待着开封能够早日找出一条真正的明晰化的,适合自己的道路,能够再现当年的盛世风华。下面三位老师先喝点水,放松一下,下面我们要把讨论权交给我们在座的河南大学的学生们,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河南大学的精神,可以看到后面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至于这八个字后面的含义,这所将近百年老校的精神,由在座的各位学生,可能会阐释得更清楚,下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学生:刚才我想在座的人都可以看到,河南大学的学生风貌一下就能展现出来,首先这一点看出来就是“文”,可能我说出来大家也都知道,毕竟了解河大的这些人也都清楚,河南大学曾经作为一所国家比较顶尖的高校,可以说每一个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今后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它曾经跻身于全国的前三、前五,一直到建国之后,学校为了支持全国教育的发展被拆分掉,虽然我们做出了绝大的贡献,对我们来讲也有一些惆怅,但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贡献而感到高兴。

  学生:我是一个开封人,有一种传统的自豪感,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开封人而自豪,请各位老师解释一下,改革开放以后,我的家乡开封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作为开封名片的老百姓不知道,这种希望有点渺茫,我们是不是可以联系更多的高校?开封的高校很多,学生也很多,教授也很多,请问三位教授能不能让这些人才留下来,为开封重现当年的繁华再出一份力。

  耿明斋:他的思想代表了绝大部分开封意识,他感到一体化很憋屈,就是郑州把我们吃掉了。我为你这种爱家乡的情怀而感动,也应该得到尊重,但不应该因郑汴一体化而感到憋屈,为什么你要这样来看开封和郑州的关系呢?有两个方面,一是你作为开封和郑州对接是一个互通互利的,为什么把我放在矮别人一截的位置呢?就反映了自尊下面深深隐藏在心底的自卑感,为什么一说跟它对接就马上觉得束缚,马上被它压着呢?你为什么不压着它呢?用你文化的光芒来改造郑州人多好呀。

  第二,这种自信里有自我封闭的成分,应该这样讲,郑汴一体化这种互补的背后确实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这一点不得不承认。信息的优势,可控资源的优势,服务水平的优势在郑州,既然人家比我们发展水平高,我们借助于它的发展,借梯下楼把我自己发展上去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同学有没有思考,鸦片战争以前西方文明侵入到东亚以前,中国和日本是处在一个发展水平上的,但是中国接触了西方文明以后就憋屈,说我是历史老大,你算老几,腿都伸不直,实际上是封闭背后的自卑。回过头看,你强大,我勇于对接,勇于直面这个现实。

  日本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心态,向谁学都是学,过去学中国,一看中国被西方打败了,就跟西方学,人家就学出来了,现在人家还比我们水平高得多,就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首先应该这样来认识问题。如果再换一个角度,你作为一个个体,开封是你成长的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不能让这个东西束缚你,你就铁定要怎么怎么样。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去理解。

  第三,怎么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什么走了这么多人,不留下来,这是一种抱怨、埋怨,你要留下人要有吸引力,包括开封吸引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既然我们爱家乡,爱开封,我们就要通过努力奋发图强,你是不是看不起我吗?我给你个样子看看,我离开你能做得更好,到时候你追着给我打工来,博士水平再高给我打工来,开封人都来当老板,你给他优厚的待遇,你看他来不来。所以,要增加吸引力,就得奋发图强。

  主持人:刚才这位女生的提问让我领略到了河南大学学生的这种心怀天下的精神,因为今天中午我也听桓老师说到了,河南大学的学生骨子里有爱国,包括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胸怀,刚才这位女生的确让我领略到了。其它同学有没有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我们河南大学可以组成一个坚固的长城,这道长城就是我们河大的象征,我们河大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我们会努力,会拼搏,河大学生会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我们在以我们母校骄傲的同时也会让母校以我们能成就的一番事业而感到自豪。谢谢!

  主持人:三位老师对我们河南大学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桓占伟:没问题的,只要我们有信心,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个校训是一定可以走出去的。

  耿明斋:我是老河南大学人,也以河南大学为家,也有谁说河南大学不好就不高兴这样的心态。以前听老师讲,你觉得这个学校不好为什么来这儿呢?既来之就安之,没有必要因为来河南大学而感到自卑,所谓闷就是自卑的意思。学校有群体意识,是靠每个人的意识支撑。我觉得河南大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一定要撇开刚才那个同学的闷,第一,要亮亮堂堂,堂堂正正,站在所有大学之林里,“我就是我”这样强化自信。首先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强化自信。第二,要有开放的心态,要张扬大学精神,要大气,要跟着时代,该呐喊就呐喊,不要把气都憋在心里。第三,河南大学作为一座百年老校,确实有别人比不上的地方,这一点一定要作为自豪的一个根基。我接触的企业老板,不只一个见了我说,耿老师你以后有学生多给我们送,这都是很好的企业,你们的学生有后劲,干得好。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速冻食品之父”陈泽民:食品安全是制度加良心

下一篇: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构建中原城市群需消除壁垒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371-65718518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