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大志,成大功,听读诗书从量变到质变

2021-11-18分类:国学/教育

关注教育、重视教育的风气由来已久。特别是当今社会“崇尚个人成功”,更让人们对教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切。

如何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顾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代代普遍认可的成功典范。比如:发明地震仪的张衡、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写下《史记》的司马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过去把治国、平天下,包括用一己之长服务天下、不求回报的人才称为通才。通才要靠读书培养,靠读书造就。

即使像张衡、祖冲之这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科学家,都是早年的贪书、好学之辈,文学造诣深厚,只是他们的科学成就盖过了文学成就。

近代史上我们一提到科技界的大家,几乎无一例外是外国人,像瓦特、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等,他们也是享有“书虫”之誉的嗜书之流,他们的科学成就同样盖过了文学成就。

中国近代史科技凋零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的断代。真正早读书、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由此,不仅导致了发明专才成了稀有人才,治国、平天下的通才更是罕见。

自古以来,汉族人自治的意识就非常强。当满族努尔哈赤后辈一举攻下中原河山,汉人的江山“流落”到满人之手,汉人如遭“杀父之仇”,“奇耻大辱”不共戴天。

从历史的故纸堆可以发现,当时反清复明的义旗此起彼落,汉人中的精英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普遍采取罢学、罢教的消极态度,去应对“异族”犯政。

由此带来的可怕状况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在民间的传续渐行渐弱,直至“五四”白话风波,更在观念上蚕食中华文化传承的堡垒,伤筋动骨。

虽然不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所受打击已使元气大伤。加上八国联军的侵略与后来的日寇来犯、连绵不断的内战烽火,使本来的“贫病”再次雪上加霜。

新中国诞生百废待兴,尚未顾及汉学承继大业,又一场文革风波,使汉学之体险些病入膏肓。

“几乎全世界的方言都是在靠孩子传承。在外国人心目中,汉语言就似一个大方言,无疑这一‘方言’也得靠孩子传承。

孩子的‘方言’是成人给予的,如果成人掌握的‘方言’有限,孩子得到的也非常可怜。”

这一段表述,不仅告诉我们中华文化是靠孩子去传承,而且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它应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南针”。

“科学大师辈出之日,必定是文学大师多产之时。”很多的科学巨人,也是文学巨匠。他们的文学修养和科学素养都来自于早读书、爱读书,都因为人文修养的积累而铸就成科技界的雄才。

越小的孩子越喜欢用耳朵“读”(听)书。蒙养文化称孩子用耳朵“读”书为被动阅读,用眼睛读书为自主阅读。被动阅读量积累得越多,自主阅读来得越快、越早。

自主读书虽然需要足够多的文字印刻,但只要语言印刻得充分,文字印刻很容易实现。语言印刻是早教最重要的环节。

当然,即使孩子已具备了自读书的能力,父母还要为孩子用耳朵“读”书提供帮助,并需长期坚持。

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有结论,加上社会上五花八门的教育机构,各种夸大其辞的教育理念,他们指导培养出来的孩子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想法。

为此,蒙养文化提出“让每个宝宝早读书、爱读书”教育目标,“早读书”虽然是很多人潜意识中的希望甚至渴望,但早读书究竟好在哪里,却难以说出个所以然。

更有甚者,认为引导孩子早读书是透支孩子的智慧能力,助长孩子将来怕学习或畏惧学习的“歪风邪气”。

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的青少年,并没有几人在婴幼儿期大量读书,他们后来在学业上大有成就的究竟又有几人?
蒙养文化提出的“过耳不忘”的理念,已有不少父母成功栽培了“过耳不忘”的孩子,要想明白“过耳不忘”的大脑机理,先要明白“印刻”二字及其重要性。

什么叫印刻?

印刻就是深度的、终身不忘的记忆。在孩子最早掌握的已经得到印刻的词汇中,“爸爸”、“妈妈”和他自己的名字,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每个孩子对这些“词语”记得都很牢,而且乐意说。如果孩子像印刻“爸爸”、“妈妈”和他的名字那样,印刻了组成汉语言的大多数汉字的字音与词语读音,即可为“过耳不忘”提供源头活水。
回顾孩子印刻“爸爸”、“妈妈”及他名字的过程,即可找到让孩子印刻其他文字或词语的途径。其实,“爸爸”、“妈妈”以及孩子的名字没有几个父母会刻意地去教,这种不教之教就是印刻的最佳途径,也是早教的最高境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某种程度上就是说明三七之龄是孩子印刻语音的关键期和阅读的关键期。
孩子印刻了数千个字(词语)音,父母给予的每句话中每个字(或大多)的字音孩子都很熟,里应外合、内外共鸣,大脑便构建了快速吸收语言的机制。

自主阅读中的“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也应是由早期大量的语音印刻带来的。

孩子从一出生听父母讲过的故事,到三五岁甚至上小学时还要求父母再讲给他听。印刻,是孩子大脑成长的需要。有人把为孩子印刻语言称为“扶贫助学”。

扶贫,孩子大脑本没有语言信息,可谓贫穷,亟需父母扶持、补充,助学,帮助孩子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过耳不忘直至过目不忘,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非凡学习能力的显著表现,值得每位父母关注和重视。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座席上的老规矩:为什么贵客要坐西边?

下一篇: 国学是我的最爱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371-65718518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