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说文化路的事儿 充分沟通能达“官民共识”

2021-01-06分类:环保聚焦

大河网报道: 城市规划,谁说了算?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决策,如何赢得民心?大修大建的背后,城市发展带来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如何平衡?

  正在施工的文化路抢修工程,要想在施工前后达成官民共识,不妨听听文化人是怎么分析的。

  规划背后的官民纷争

  从郑州市整个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历届政府作为城市发展的“操盘手”,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还是谋划城市发展的蓝图,目的都是想让郑州变得更好。而市民向政府提出意见,也是为了让政府规划或决策更合理。

  2013年5月份,《河南商报》曾报道,郑州市京沙快速二期工程规划中彩虹桥下穿隧道正式通车,但几日之后,刚修好的路就又被挖开,被指“劳民伤财”。同月,在郑州市开建的东明路、文博东路跨东风渠人车两用桥则几度引发争议。鑫苑名家小区几百名居民签名、拉条幅反对修桥,而圣菲城小区居民在拉条幅抗议之后,直接与郑州市发改委对簿公堂。

  这起官司背后,河南商报记者发现,在东风渠桥规划征求意见表“公示期间群众、单位建议和意见”一栏,盖上的却是“公示期间未收到建议和意见”的蓝色印章。政府认为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儿,但部分市民为何并不“领情”?到底该如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何让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呢?

  政府要让老百姓心里有底儿

  城市规划是确定城市的未来发展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一定时期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更与城市居民的近期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

  在河南财经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所长苟自钧看来,郑州市不少工程之所以在施工阶段有人反对,很大程度上是在规划阶段就没有与民众真心沟通,征求民众意见只是走个过场。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公众的意愿,吸收公众的智慧,让公众参与发挥实际的效用。这就需要政府听取公众的意见,并按照严格的程序对公众意见进行反馈,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曾任郑州市政协委员的张松正也称,如果告诉老百姓什么时候开工,租房子的人可能就会减少损失,如果说明具体的工期,老百姓忍忍就过去了,心里有个盼头,“但如果信息不能传给老百姓,老百姓心里没底儿,那就一定会有不满情绪。”

  制定公共政策不能仅靠“一把手”和专家

  社会公众参与和坚持信息公开,不仅能够让规划更科学,还有助于减少政府、专家、市场的可能性“失灵”。有专家表示,如果城市规划是按行政首长个人意志决定,那换一个行政首长规划就要进行变动,更有甚者,一些新到任的行政首长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政绩,将已经实施的项目推倒重建,这必然损害公共利益。

  学者阎宏斌分析,在传统精英决策模式中,公民总是作为消极、被动的政策遵从者而存在,常常被视为一群冷漠、无知、自私的“乌合之众”。所以公共政策反映的只能是精英阶层的价值观,而非公民的利益,整个决策过程的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因此规划师常常被认为是为精英阶层服务的人。他们掌握特别的信息,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缺乏专业知识的公众通常无法很好地监督他们的操守和行为,公共利益难以得到维护。

  阎宏斌分析,城市规划中参与竞争和博弈的都是具体的利益群体,市场竞争这只“无形之手”必然把个体利益的竞争转化为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实际上,具体的利益主体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往往忽视和损害公共利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公平对待和保护。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苟自钧口中还有另一层含义:交通工程滋生腐败的概率较高。他说,在交通工程中,不仅需要做好廉政建设,更应扩大和保护公众的参与度和知情权。

  观点总结

  充分沟通才能达成“官民共识”

  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张泽高认为,决策者和公众的信息不对等,可以通过专业协会来解决,“政府不能怪老百姓不懂,你解释清楚,老百姓不就懂了。”

  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看来,规划是个科学的东西,专家来规划,吸收民意,让规划更科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但一项工程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在过去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规划上难免放不开手脚。但随着财力的雄厚,政府规划建设确实要有百年意识。城市规划或者决策,还需要顾及城市居民当下的生活状态。

  张泽高称,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居民服务,如设立便道、路牌引导、进行施工进度的汇报,不仅要在官方网站上公布,还要把媒体作为与市民沟通的方式。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郑州一根燃气管道爆裂 被拾废品的拆钢筋时锯断

下一篇:郑州黄河滩垃圾随处可见 多名游客出现不文明行为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371-65718518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