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2021-01-06分类:法治在线
本次规划以提高区域内林业生态质量效益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空间,加快绿化步伐。对现有的宜林地全部绿化,提高林地生产力和平原农田防护林的绿化标准,完善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全省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规划编制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做好市县级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依据有关技术标准,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技术标准
一、地类分类系统及划分标准
按照《河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即“二类调查细则”)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标准执行。本次调查数据基准日为2007年6月30日。
二、生态廊道分级建设标准
根据我省实际,本次规划将生态廊道及建设标准分为以下五级:
Ⅰ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各栽植宽度100米以上树木;
Ⅱ级: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四大水系干流及一级支流、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
Ⅲ级: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
Ⅳ级: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
Ⅴ级: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1行树木。
三级及以上廊道沿线第一层山脊2公里范围以内要高标准绿化,四级及以下廊道第一层山脊1公里范围以内也要高标准绿化。
三、城市生态林业规划标准
按城市规划人口在100万以上者,规划的环城防护林林带宽度要达到100米以上;规划人口在50万以上者,宽度要达到50米以上;规划人口在10万以上,宽度要达到20米以上。
四、村镇绿化标准
围(镇)村林带建设一般要在10米以上;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1行乔木。
五、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标准
农田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平原农区在300亩以内,稻作区可在400亩以内;风沙区不得超过200亩。
农林间作株行距以不同树种分别确定。桐粮间作:株距4~6米,行距10~50米;枣粮间作:株距3~4米,行距5~50米;其他间作:株距1~4米,行距8~50米。
六、中幼龄林抚育标准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列为抚育对象:
(一)防护林
1、郁闭度0.8以上,并且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困难;
2、遭受病虫害、火灾以及雪压、风折等严重自然灾害,病腐木已达10%的林分。
(二)特用林
1、林分密度大,竞争激烈,分化明显,且影响人们审美和休闲游憩需求的林分;
2、林木生长发育已不符合特定主体功能的林分;
3、遭到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病腐木达5%的林分。
(三)农田防护林
1、林带密度大,竞争激烈,林带郁闭出现挤压现象;
2、林带结构不符合防护要求的;
3、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但受害木少于20%的。
(四)护路、护岸(堤)林
1、藤蔓、杂草等明显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
2、密度大,竞争激烈,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的;
3、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的;
4、林相残次、景观效果差的;
5、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但病腐木少于20%的。
七、低质低效林改造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以进行改造:
(一)防护林
1、林木分布不均,林隙多,郁闭度0.4以下(含0.4);
2、年近中龄而仍未郁闭;
3、单一针叶树种的纯林,郁闭度小于0.5,土壤结构差,枯枝落叶层厚度小于1厘米;
4、 病虫害或其它自然灾害严重,病腐木超过20%。
(二)林带
1、林木生长不良,达不到防护效果的;
2、连续缺带20米以上的;
3、病虫危害严重,病腐木超过20%的。
第二章 规划布局
一、规划单位
本次规划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位,市辖区一般以省辖市为单位统一规划,确需单独编制,由省辖市政府决定。国有(农)林场、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本级规划。
二、功能区划
本次规划以“两区”(山区、平原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划分功能区。
(一)两区
1、山区,分为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大别桐柏山区。
2、平原区,分为一般农区、风沙区、低洼易涝区。
(二)两点
1、城市绿化美化
2、村镇绿化美化
(三)一网络,即生态廊道网络。
三、工程布局
(一)省级重点生态工程
1、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根据立地条件、生态区位不同,分别规划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工程、生态能源林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2、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分别一般平原农区、低洼易涝区(涉及台前、范县、原阳、封丘、淮滨、固始、新蔡、上蔡、西平等27个县)规划。包括新建、完善提高两种。
3、防沙治沙工程
在沙化土地监测县(市、区)内规划。包括流动、半流动沙丘(地)的治理和沙化耕地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高标准建设。
4、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包括现有及规划期内新增的各级生态廊道绿化。
5、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主要在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农区建设。在生态脆弱或者有些关键部位要结合美化营造城郊森林,距离城市10公里范围内的近郊营造环城防护林带。
6、村镇绿化工程
以乡(镇、办)政府所在地、村庄建成区为单位规划。包括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
(二)省级林业产业工程
1、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
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在豫北、豫南发展以杨树、松树等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豫东、中部发展以杨树、泡桐等为主的林纸林板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滩区、蓄洪区(老王坡、杨庄等)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
2、经济林
经济林发展围绕“绿色”、“有机”,突出名优特新。重点建设大别、桐柏山区的茶叶、板栗基地,伏牛、太行山区的核桃基地,黄土丘陵区的苹果基地,浅山丘陵区的柿子、石榴基地,平原沙区的大枣、梨、葡萄基地和城市郊区的时令鲜果基地等;在伏牛山区建设山茱萸、辛夷、杜仲等森林药材基地。
3、园林绿化苗木花卉
根据市场需求、技术条件进行规划。
4、森林生态旅游
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目标,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建成太行山、嵩山、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黄河沿岸及故道、中东部平原等七大森林旅游区。
第三章 调查统计
一、资料收集
以县(市、区)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统计本区域内各功能区面积和社会经济情况,分别填写“各县(市、区)分区面积统计表(表1)”和“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表2)”。
二、林业用地现状调查
按照《河南省森林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的地类划分标准,调查林业用地现状,填写“林业用地现状统计表(表3)”。无林地面积由省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基础表1分配到县(市、区)。
三、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现状调查
分别山区、平原区,根据生态廊道级别,按照廊道的具体名称(Ⅳ、Ⅴ级生态廊道不再填写具体名称)分别调查适宜绿化里程、已达标绿化里程、已绿化未达标里程、未绿化里程,填写“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现状统计表(表4)”。
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调查
调查一般平原农区和低洼易涝区的农田面积、适宜林网间作面积、需完善提高面积、需新建面积等,填写“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规划表(表7)”的相关内容。
五、沙化土地现状调查
依据河南省第三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见基础表2),填写“防沙治沙工程规划表(表8)”的相关内容。
六、矿区现状调查
依据近期结束的“全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调查结果,填写“山区生态林工程规划表(二)(表6)”的相关内容。
七、生态移民现状调查
调查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的户数、人数、耕地面积,填写“山区生态林工程规划表(二)(表6)”的相关内容,逐级汇总。
八、城市绿化现状调查
以乡(镇、办)为单位,调查绿化现状,填写“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20)”的相关内容。
九、村镇绿化现状调查
以乡(镇、办)政府所在地、村庄建成区为单位,调查绿化现状,填写“村镇绿化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21)”的部分内容,逐级汇总。
十、中幼林及低质低效林现状调查
依据“中幼龄林抚育标准”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标准”,调查需抚育的中幼龄林和需改造的低质低效现状,填写“森林经营管理规划表(表11)”。其中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由省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基础表1分配到县(市、区),作为参考。
各类数据调查,除有特别规定外,均以行政村(林班)为单位进行,逐级统计汇总到县(市、区)、省辖市。
第四章 工程规划
一、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规划
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现状,分别工程和营造林(恢复)方式规划建设任务,并落实到年度(有关县市区生态能源林规划任务按基础表3落实),首先安排生态廊道沿线第一层山脊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地。分别填写“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规划表(表5、表6)”、“生态能源林工程造林面积分年度规划表(表12)”、“水源涵养林工程造林面积分年度规划表(表13)”、“水土保持林工程造林面积分年度规划表(表14)”、“生态移民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15)”、“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16)”。
二、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规划
对一般平原农区、低洼易涝区的需完善提高面积、需新建面积等全面规划,并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年度。填写“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规划表(表7)”、“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17)”。
三、防沙治沙工程规划
现有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在风沙危害程度为轻度和中度的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在一般泛风沙耕地上营造农田林网。全面规划营造防风固沙林、完善农田林网、新建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并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年度。填写“防沙治沙工程规划表(表8)”、“防沙治沙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18)”。
四、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规划
分别山区、平原区,根据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现状调查结果,对照建设标准,规划完善提高里程、新绿化里程,并落实到年度(原则上一条生态廊道规划在一个年度实施)。填写“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规划表(表9)”、“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19)”。
五、林业产业工程规划
根据各功能区特点,分别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经济林、花卉等工程,参照基础表1的相关数据,由省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分解到县(市、区),并落实到年度。填写“林业产业建设工程规划表(表10)”、“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22)”、“经济林花卉面积分年度规划表(表23)”。
六、城市林业生态工程规划
以乡(镇)为单位规划,并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年度,填写“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20)”。
七、村镇绿化工程规划
根据村镇绿化现状,以乡(镇)、村庄建成区为单位规划,并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年度,分别乡(镇)绿化、村级绿化逐级统计。填写“村镇绿化工程分年度规划表(表21)”。
八、森林经营管理规划
根据中幼林及低质低效林现状调查结果,全面规划,并将任务落实到年度,填写“森林经营管理规划表(表11)”、“森林经营管理分年度规划表(表24)”。
九、需苗量规划
根据规划营造林任务,按照“以县为主,市里平衡”的原则,对需苗量进行规划。填写“苗木需求量分年度规划表(表27)”。
十、建设进度规划
建设任务按5年安排,即从2008—2012年,各年度安排比例按15%:30%:30%:15%:10%执行。
十一、支撑体系建设规划
由厅直各业务单位负责编制,并分解到各建设单位。
各规划任务,除有特别规定,均以行政村(林班)为单位进行,逐级统计汇总到县(市、区)、省辖市。
第五章 规划编制
省辖市和县(市)规划名称统一定为“××(省辖市、县(市)名称)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参照以下提纲进行编写。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
(二)林业现状
林业资源、重点工程、林业产业、森林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现状及特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建设目标
三、总体布局
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分区布局。分区叙述各区基本情况、特点及重点建设任务。
四、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按照规划结果,详述各工程规划内容,除城市绿化规划外,要求规划到行政村(林班)。
五、森林经营管理规划
按照中幼林抚育管理和低质低效林改造规划结果,详述规划内容。
六、支撑体系建设规划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标准
(二)投资估算
根据各工程建设任务、投资标准进行估算。详述总投资及分工程、分年度投资情况。
(三)资金筹措
省财政投资、市县级财政投资、吸引社会资金(含国内贴息贷款)、建设单位自筹等。
(四)效益分析
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生态效益估算参考《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上、下)》(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编辑委员会,农业出版社,1989)和“河南森林生态效益估算”。
八、保障措施
第六章 成果材料
一、成果材料的组成
县(市)级成果材料包括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文本和统计表、规划表等。
省辖市级成果材料包括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市辖区)文本和各统计表、规划表的市级汇总表(含市辖区、县、县级市)。
二、成果材料提交
各省辖市、县(市)的统计表、规划表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加盖同级人民政府公章,纸质一式五份,于2007年9月20日前上报;电子版(用Excel格式)发送至:liugw@hnly.gov.cn 。
规划文本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或同级人大通过后上报。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粤豫两省齐携手共谋科学发展路
下一篇:中国重申不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