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村民三代人守护抗日遇难河大师生墓71载
本台消息 据大河报讯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刚刚过去一周。上午10点,栾川县潭头镇石坷村村民李红太再次来到村东看花岭上三座坟墓进行祭奠。
坟墓主人不是李红太的亲人,而是惨遭侵华日军杀害的河南大学三位师生。至今,从李红太爷爷李永信开始,李家三代已经义务守墓71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日军逼近河南,河大被迫离开开封,开始流亡办学之路。1939年5月,河南大学近千名师生几经辗转,来到群山环抱的当时的嵩县潭头镇。
抗战时河大在外流亡8年,5年在潭头度过,一直到“潭头惨案”发生。
1944年5月中旬,日寇侵占嵩县,河大师生开始撤离潭头。5月15日上午,日军数百人侵入潭头镇,对留下来的师生突袭。日军扬言“女的只要留学生头,男的只要手上没长茧,统统格杀勿论!”在“潭头惨案”中,部分来不及转移的河大师生共计16人遇难,失踪25人。
当天,避险回村的石坷村农民李永信在村边野枣林附近,发现3名河大师生,其中两人已经死亡,另一人身受重伤。李永信和家人把负伤学生抬回家中照料。然而,由于这名学生受伤严重,三天后,还是没能挺过来。
李永信通过死难师生身上的私人印章等,查明三人身份:吴鹏,河大农学院森林系助教;辛万龄,法律系学生;朱绍先,文学院学生,就是受伤后死在他家的那名学生。
后来,李永信与村民一起,将三名师生遗体抬至村东的看花岭,一一掩埋。他还找来三块砖,刻上师生姓名,分别埋于坟前。
话语不多的李永信一直把这几座坟放在心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十月初一前后,就会带着家人,爬上看花岭上坟扫墓。
40年前,李永信去世。承担起为河大死难师生上坟扫墓这个义举的,是李永信的大儿子李忠贵。
“李家人坚持为死难师生上坟扫墓,村民都很支持。”石坷村党支部书记刘银学说。
李忠贵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他就经常对侄子李红太念叨:“这些都是出远门遭了难的人,埋在了咱这儿,咱可不能不管啊!”凭着这样朴素而善良的初心,李忠贵每年两次,领着家人来到坟前,添上一锹土,点上一把香,烧上一沓纸,供上几个馍……
2005年9月17日,“河南大学潭头惨案纪念碑”在石坷村看花岭上的死难师生坟前揭碑,这座汉白玉碑,既是对河大死难师生的纪念,也是李家人护墓义举的功德碑。
当年冬天,李忠贵去世。李忠贵的侄子李红太接过护墓接力棒,至今已10年。
今年10月,李红太因“祖孙三代接力守护抗日遇难师生墓71年,坚持为勇士寻亲”的感人事迹,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诚实守信好人”称号。
下一篇:安阳供电公司:寒日里别样的温暖